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4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原牧民的好公仆

  • 发布时间:2015-08-10 02:31:28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郜晋亮

  尕布龙小的时候,母亲对他只有一个期望,期望他能够快快长大,早日拿起羊鞭挑起家里的大梁。金银滩上的童年生活,让尕布龙尝尽了贫苦的滋味,也看尽了草原上贫苦牧民家的生活。一个人历经的苦难越多,成熟的就越快,尕布龙暗下决心,一定要为穷苦得草原牧民做点事情。

  26岁那年,尕布龙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的民政干事,到县委书记,到州委副书记、到省委常委副省长,再到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一路走来,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做多大的官,尕布龙从没有忘记自己长大的草原,也没有忘记草原上那些可爱的人,更没有忘记自己内心深处的信念。

  时间恍若一瞬。2011年10月8日凌晨4时50分尕布龙与世长辞,享年86岁。他终于可以歇歇了,再不用去想草原上还有多少牧民没有过上好日子,再不用去想西宁南北两山什么时候才能真正绿起来,再不用去想还有多少没有为牧民群众办完的事。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俯首为牛,用行动诠释公仆情怀

  自从担任领导干部,尕布龙的心里就有一个信念:权力来自百姓,只能服务于百姓,坚决不能以权谋私。

  尕蒙生是尕布龙在担任河南县委书记时领养的孤儿,那一年尕布龙33岁。看到尕蒙生,尕布龙很心疼,他知道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胜过一切。在尕布龙的精心呵护和严厉管教下,尕蒙生认真读书,学习上的事情从未让尕布龙操过心,中学毕业后来到一个偏远的藏族乡参加工作。

  在别人眼里,孩子在基层锻炼锻炼就行了,有个当领导的爹,回城里工作还不是早晚的事情?尕布龙没有那么想,更没有那样做。

  一直到尕布龙上任青海省副省长,他身边的工作人员还在提要把尕蒙生调到西宁工作,但谁也不敢当面给尕布龙说,因为大家知道这位副省长的脾气。

  也许有人会想,是不是领养的孩子没有那么亲。可是,就连尕布龙的家人,一样都没有享受到他能给予的“照顾”。有人劝他,把家里人的户口迁到城市来,他没表态;有人劝他,该给仍在草原上放羊的女儿格格丽安排个工作,他还是没表态。尕布龙知道,他可以对不起自己的家人,却绝不能对不起自己手中的权力。直到自己的老伴儿去世,女儿还留在草原上。

  回忆起和父亲在一起的时光,格格丽擦了擦眼泪说:“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们,要热爱草原,热爱自己的家园。后来,父亲当了干部,也经常告诫家里人,牧区自然条件艰苦,就更要留在牧区,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好,要是大家都进城去,谁来建设草原,建设自己的家园。”

  对待家里人,对待自己,尕布龙从来都是那么严格。

  常年地下乡调研,尕布龙都把自己当成一个躬身学习的人,扎实调研,虚心向农牧民群众请教。每次下乡,他都会对自己的秘书千叮万嘱,决不能向当地党政部门打招呼,更不允许其背着他事先通知接待。而每到一个地方,有一间普通房间,一顿简单的饭菜,一张能睡觉的床就行了。

  尕布龙常说,共产党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公仆,要是事事都只想着自己,想着自己的家人,那还算什么公仆,还怎么配做共产党的干部。

  大爱无私,用真情筑起爱心港湾

  尕布龙把自己的爱全给了别人。

  多少年过去了,与尕布龙一起共事过的人还都记得,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常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时,省政府办公厅给他在省政府家属院腾出一套楼房,但他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的4间平房里。

  很多人都纳闷,哪有当了省委常委还住平房的呀。就连省委书记都动员他,让他搬进省政府家属院。尕布龙说:“我在牧区干了近20年,会藏语和蒙语,来西宁办事、求医的牧民都会来找我,我可以当翻译,他们还能在我家里住,省些住旅馆的钱。要是我搬到省政府家属院,门口又有岗哨,他们来了西宁可怎么办。”

  执拗的尕布龙在这里一住就是18年。跟尕布龙在农村牧区一起工作过10多年的青海省建设厅原厅长简顺生告诉记者,尕布龙一直住的那个家属院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他没有想着改善居住环境,却用自己的工资购买了被褥和羊毛毡,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开了一家免费的“牧民店”。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的妻子长期患有肺病,家庭的拮据让他们一想到去西宁治疗,就连声叹气。经过别人介绍,他们终于去了西宁,还住进了尕布龙的“牧民店”。在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在生活上给予照顾。旦增的妻子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时,两口子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都忘不了您的恩情。”

  凡是来找尕布龙的牧民,在他家里少则住两三天,多则一年半载。有时候,来的人太多屋里实在住不下了,尕布龙就在房前的空地上扎了几顶帐篷让牧民们住。除了让来家里的牧民免费住,还让他们免费吃。面粉、蔬菜、烧火取暖的煤炭,日常的生活用品全部都由尕布龙的工资支出,多少年下来,连他自己都算不清楚究竟花了多少钱。

  尕布龙曾说:“我是党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群众是我的生身父母,我对自己的父母报答一点养育之恩,天经地义。”直到1988年,青海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政府家属院,同时也把他悉心经营的“牧民店”搬了进去。

  愚公之志,用汗水滋润一草一木

  为改善西宁的生态环境,近半个世纪以来,青海人治理绿化南北两山的活动从未间断,只是年年植树不见树,荒山依旧不见绿。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可是,他还想为人民多干些事情,省委研究决定由他担任西宁南北两山绿化专职常务副总指挥,负责南北两山绿化工程的具体工作。尕布龙将本应该在家颐养天年的10年献给了这里。

  一年又一年,尕布龙带领工人修路、整地、育苗、栽树、浇水,事事亲力亲为,南北两山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他的脚印。有人说:“你是总指挥,年龄也大了,不用什么事都自己干,指挥大家干就行了。”尕布龙却说:“我是来栽树的,不是来当领导的。”

  每年春天,都是尕布龙和工人们最忙的时候。每天,尕布龙都会第一个来到山上,戴一顶破草帽,穿一双旧帆布鞋,挖树坑、扛树苗、浇水,弄得满身泥土。等工人们陆续上山的时候,这位老人早就大汗淋漓,看到这样的情境,工人们干得就更加卖力了。尕布龙不收工,大家谁也不会歇着。

  累倒在山坡上,工人们把他扶起来,缓过力气来接着干,这就是尕布龙。一个人多休息一会儿,就少种一棵树;大家都多休息一会,就少种很多树,南北两山到什么时候才能绿起来?

  既然种一棵,就一定要活一棵。有一次,尕布龙发现一些树木栽植标准不够,树坑太浅,水没有浇透,他当即责令返工。这是他10年当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发脾气。为此,尕布龙还提出整地要平,地埂要实,返坡梯田,保水保墒,树坑宽70公分,深70公分,树要栽直栽实,边栽边浇,此后要保证每年浇足水,而且还要冬灌。

  10年来,尕布龙挖过的树坑不知道有多少个;10年来,尕布龙栽种的树不知道有多少棵;10年来,尕布龙浇过的水不知道有多少桶,而人们知道的是,如今的西宁南北两山已是郁郁葱葱。

  2001年,尕布龙被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领导小组授予首届“母亲河奖”。2002年,尕布龙已经76岁高龄了,他已经在这两座荒山上摸爬了整整10年。尕布龙老了,再没有太多的力气爬上山了,满身的病痛再也不允许他上山种树了,从此他离开了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岗位。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