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延长线上思考
- 发布时间:2015-08-07 01:25:15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顾伯冲对历史有着独到思考,他以《战国:一部改革史》问诊战国脉搏,不以故事见长,处处显露思考的成果。
谈七国变法,商鞅排在首位。商鞅就像一个大手笔魔术师,手中红绸子用力一抖,立刻笼盖住一切,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习俗……全方位出击,这样的效果好不好?立竿见影!谁也不能否认秦国崛起与商鞅变法的关系。为什么是秦国而不是其他国家?顾伯冲说,地域文化是隐形“导航器”。秦国旧势力小,所以商鞅变法成功,这与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变法时遇到极大阻碍不同。吕思勉曾说,“秦国开化较晚,所以风气朴实”,民众比较听话。只是商鞅的法家政治风格过于独裁、刻薄、寡恩,原本“听话”的民众最后终究被逼得,愤起掀翻了秦王朝,可谓“得也商鞅、失也商鞅”。顾伯冲在书中畅谈“两条道路”以及秦地的“事功主义”文化,读者从中可以明白为什么商鞅式变法只能有此一回,中国历史的发展为何抛弃了这种改革模式。
改革重在创新,创新必须除旧,这就必然会侵犯既得利益。革命还是妥协?顾伯冲细缕分析,寻找答案。赵武灵王亲自跑到大臣家里,苦口婆心劝说,大臣们遂被感动,换了衣服,改革顺利开展。赵武灵王用行动表明了尊重和妥协。清末李鸿章接见日本驻华公使,有过一段涉及日本明治维新期间服装改革的谈话,李鸿章认为,衣服旧制是祖先遗留,决不可更改。可以想见清末改革派阻力有多大。人们常说,改革之难在于触犯了利益集团。同样都是触犯利益,为什么有些改革成功了,有些改革却惨遭失败?顾伯冲指出,七雄变法,谁能从容“分蛋糕”,且分得均匀,改革面貌就会为之一变。适度的妥协是智慧,是长远目标,也是大局意识。
改革需要人才。苏秦、乐毅、孙膑、申不害等纷纷亮相顾伯冲笔端,但关注点更多放在君主们身上。纵观战国的变法史,可以清晰地看到,君王对变法的成败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中国乃人治社会,认的就是这个理。君王聪明睿智还是昏聩无能,往往直接关系变法质量和百姓祸福。赵武灵王改革成功了,继承者却没能进一步深入。赵武灵王因宠姬遗言而废长立幼造成赵国政局动荡。而秦国即使刑杀了商鞅,却继续了变法的各项措施,可见稳固的制度的重要。中国历史充满了类似的故事,保持头脑清醒确实不易,把希望主要寄托在君王身上更是许多改革失败的根源。这是“人治”的弊端,所以我们要强调“依法治国”,完善的制度可以吸引大量人才。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