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I走低对冲“猪周期” 货币政策将面临四大目标
- 发布时间:2015-08-03 14:55: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财经8月3日消息(记者 易珏)截至7月底,生猪出栏价格已经连涨3周,全国平均涨幅超过15%,鉴于存栏量下滑,未来半年将存在持续上涨空间。
生猪价格的上涨,也引发了公众对其他价格上涨的担忧,甚至有专家表示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将破三,并由此影响到下半年货币政策收紧。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告诉央广网财经记者:“7月CPI将会回升,其中有猪肉因素的影响,但目前其他价格比较稳定,特别是粮食价格。有一点需要密切关注——今年的气候异常,农业生产受影响,北美是全球粮食的主产地,厄尔尼罗现象已经开始显现一些后果。”
我国的CPI对猪肉价格敏感,原因在于CPI的构成比例。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CPI统计口径的八大类中,食品占CPI 的三分之一,猪肉价格在其中占比约10%,合计猪肉价格占CPI的权重为3%。中国生猪预警网首席分析师冯永辉此前表示,一般生猪收购价格涨幅达到15个百分点就可以拉动CPI上升1个百分点。
“肉类价格上涨就会带动一定的上升,另外三分之二的消费品如果保持稳定,CPI就相对稳定。总体来讲,CPI的前导价格,即工业生产品的购进价格与出厂价格,PPI都是长期处于负增长状态,由于很多产品的产能过剩,生产成本上涨压力不大。”赵锡军预计,7月CPI同比增幅可能在2%左右。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预计,7月CPI同比增幅在1.3%-1.8%之间。而根据此前31个省市(区)公布的CPI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地区7月的物价涨幅依然在2%以内。
赵锡军认为,2%在发达国家也许是一个标志性数字,因为CPI一旦超过2%就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将做出调整,但中国的GDP增速有7%,属于中高速增长区间,CPI即便上涨2%,还剩5%的空间,这是很不错的状态。而新的消费手段与消费方式的使用,比如网购与物流业的发展,降低了消费的成本,新技术的进一步使用与国家优惠政策推进,带来的是消费价格稳定。
此外,7月制造业PMI环比下降,宏观经济形势并不明朗。7月财新制造业PMI初值48.2,低于市场预期的49.7,处于荣枯分界线以下。国家统计局8月1日发布了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0,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位于临界点。两大机构给出的PMI走势相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定,还需更宽松的激励政策。由于财新PMI与国家统计局PMI相比,中小企业的占比更大,因此,可看出中小企业复苏困难重重。这也就能解释为何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首次在一周内召开两次,且主题为破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题,因为小微企业对于提高经济增速或许不是最有决定性的因素,但其对于吸纳就业和推动创业创新的意义十分重要。
针对后续的CPI走势,赵锡军建议,一是持续规范市场;二是,一旦出现重大的自然灾害,需要有提前应对,不仅是准备相关物资,还包括管理消费者预期;三是,技术手段的使用,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需要加快;四是,货币政策需要在四方面找到均衡点,包括:稳增长、稳金融市场、调结构与稳物价。
“下半年国际环境比较复杂,市场上有美国加息的预期,货币政策需要把握这个均衡点。”赵锡军表示,降准降息是一个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对预期会有很大影响。降准降息可能更多的是对金融市场影响,效果立竿见影,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传导的时滞。如果降准降息,而这些影响滞留在金融市场,没有传导到实体经济,稳增长目标可能没达到。
“不仅仅是要依靠货币政策,要依靠各种各样的政策,特别是在管理好消费者的预期与投资者的预期方面,要有更加多元的政策。”赵锡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