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溺亡悲剧哪个夏天能终结

  • 发布时间:2015-08-03 09:31:29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每年有5.7万人溺亡

  其中大多是留守儿童

  ■特约记者 程喆

  炎炎夏日,游泳成为民众消暑度夏必不可少的选择,但每年暑假,各地都不时发生游泳溺亡的惨剧。一组组数据实在让人触目惊心。数据显示,溺水事件已成为青少年安全的“头号杀手”,为防止此类事故发生,教育部几乎每年都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加强青少年预防溺水和游泳安全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但效果并不理想。预防溺亡,实际上需要家长、学校以及青少年个人的共同努力。

  事故频发 平均每天150人溺水死亡

  进入夏天,有关溺亡的新闻也多了起来。“河南郑州近两个月至少发生12起溺亡事故”“大学生溺亡密云水库”“废弃坑塘称留守儿童‘杀手’”等,提醒着人们溺亡问题值得关注。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首次专门就溺水问题发布了报告,在这份名为《溺水问题全球报告,预防主要杀手》的报告中提到,2012年,溺水成为全球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每年共有37.2万人溺亡。溺水是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溺水造成的伤亡将近占全球总死亡率的9%。

  中国卫生部发表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5.7万人溺水死亡,平均每天有150多人。

  溺水是儿童意外死亡主要原因

  年龄是溺水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这往往与监督缺失有关。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溺水发生率最高的是1岁~4岁的儿童,5岁~9岁的儿童发生率也较高。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5岁~14岁儿童溺水死亡的概率高于其他死因。

  在中国,溺水是1岁~14岁儿童伤害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新社报道称,在2014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胜俊称,其中每年约有5.5万名未成年人意外死亡,溺水、交通事故是未成年人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从各地媒体发出的统计数据来看,溺亡确实是青少年安全的头号危险因素。如湖北省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该省中小学生溺亡人数达176人,2012年为178人,分别占当年学校非正常死亡人数的44.4%和46.3%,居各类非正常死亡之首位。

  据《法制晚报》报道,北京120急救中心急救导师陈志称,1岁~4岁是溺亡死亡率高发阶段,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生长发育的速度很快,学会走路后的孩子,独立性不断增强,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好动好跑,爱玩水。同时,由于生理发展的限制,幼儿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和行为,遇到危险又缺乏逃避的意识。

  此外,还有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富于尝试和冒险、独立性增强,迫于同伴的压力或喜欢尝试冒险,但没有意识到水体的危险性,对自己的游泳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容易酿成悲剧。

  男性伤害率高于女性

  从总体看,男性溺水的危险特别大,溺水总死亡率为女性的2倍。

  男性与女性相比,更有可能因非致命性溺水而住院。研究表明,男性溺水率较高的原因是接触水的机会增多。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的数据显示,1岁以后各年龄段男童溺水危险性均明显高于女童,以15岁~18岁组差异最明显,男童溺水死亡率是女童的2.4倍。

  2011年,中国卫生部印发了《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其中指出,在我国儿童的伤害案中,不管是溺水,还是跌倒或道路交通伤害,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男童的伤害率要高于女童。

  男孩子生性爱动、活泼爱冒险,但是这一天性,也成为男童各种伤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南方、农村为高危地域

  我国儿童溺水死亡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城乡差别。卫生部在《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中指出,我国南方的河流、水塘很多,溺水伤害的危险南方地区儿童明显高于北方,四川、重庆、贵州、广西和江西等地发生溺亡事件较多。

  在所有地域中,农村更是问题多发地点。据教育部统计,农村地区非正常死亡学生占总数的近80%,其中溺亡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

  农村地区有先天的劣势。在农村,绝大多数自然水体如池塘、湖、河、水库等无围栏,也无明显的危险标志;相比城市,农村没有正规的游泳池,农村儿童的娱乐方式比较单一,下水游戏是为数不多的消暑娱乐活动。

  这给农村儿童溺亡埋下了隐患。相较于正规的游泳馆,野泳的安全系数较低,又缺乏专业的救生人员。一般野泳扎堆的水域环境复杂,暗沟、水草、水深落差过大,都是易发生意外的原因。而一旦发生事故,救援力量很薄弱,很多的村子还是老人和孩子比较多。有的地方甚至出现孩子溺水,整个村子找不到年轻人救援的情况。

  管理漏洞 对孩子看护不够重视

  溺亡者固然有自身原因,比如私自游泳、游泳技能和安全知识缺乏等,但针对青少年溺亡,学校和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007年,由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首次在我国发布的《2000年~2005年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结果报告》显示, 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成都和福州6座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对于幼儿溺水的主要危险原因,有近三成的家长没有充分认识到是由于家长看护不周到造成的。这一点在农村更为明显,家长忙于农活,或是进城打工,导致对孩子看护不够重视。

  同时,学校对安全教育敷衍了事,监护意识不强。2006年6月7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发生一起8名小学生溺水事件,当时20多名同班学生从上午第一节课就开始旷课,到了下午上课时间也未返回学校,相关老师和学校并不查明原因,也没有督促孩子们及时返回学校。

  青少年往往喜欢野泳,但野外游泳场所常常既没有安全设施保障,又没有安全警示提醒,更无人管理。即使有的河段立有警示牌,这个牌子对下水者而言,也没起到警示作用。

  类似的溺水悲剧重复出现,谁来保障留守儿童暑期的安全?

  为预防中小学生溺水,教育部近日在其网站公布了《中小学生预防溺水童谣》。“预防溺水童谣”的初衷在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并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与简单、生硬、说教式的“禁止玩水”相比,“预防溺水童谣”朗朗上口、便于被孩子们理解。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我们目前的安全教育可能被知识化、概念化。现有的安全教育似乎更侧重于让学生记住有关知识,却忽视了学生安全意识的惯性培养。就如同告诉学生假期中不能随便下江河游泳,然后通过出题考核的方式“检验”教育效果,但每年暑期农村学生溺亡事件还是频频发生。

  下转10版

  《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