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府的“救市”逻辑
- 发布时间:2015-07-30 22:31:36 来源:国际商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金融市场剧烈动荡时政府应当如何应对的话题目前仍受到各方关注,总结回顾国外经验可以提供一些思路和借鉴。日本政府在上世纪末向陷入危机的20多家银行注入总额高达12.4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123日元)的资金,曾引起争议。
时过境迁,最近公布的信息确认其必要性和正当性,“救市”的逻辑也愈发清晰。“救市”是为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避免殃及实体经济;看似“顺带”获得的收益,其实也有其道理。
维护稳定
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房地产和股票价格暴跌,并波及证券公司和银行。由于作为抵押品的土地、房屋和股票价格暴跌,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下降,部分银行出现债务问题,一些实力较弱的银行倒闭。而日本政府低估了严峻局面,起初没有马上采取强有力的救助措施,就连北海道银行、拓殖银行等地方性大银行以及日本债券信用银行、日本长期信用银行等全国性老字号也倒闭了。
这通过资金链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一些盈利前景不错的企业也因缺乏流动资金而破产。至此,日本政府察觉到挽救局面的必要性,制定了《金融机能安定法》,向21家资本金充足率不达标的银行注入了1.8万亿日元的资金。
后来,地产行业和银行业状况恶化,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尽快健全和增强金融体系法案》,再次向全国的重要银行注资8.6万亿日元,其中仅向理索纳银行就注资3.1万亿日元,成为该行最大股东,实际上等于把该行变成了国有银行。
自上世纪末开始,在日本那次金融危机时期,政府先后向陷入危机的20多家银行注入资金总额高达12.4万亿日元。
接受救助的银行要接受严厉的整改计划,包括整合重组、剥离不良资产和改革创新。整改之后,日本银行业逐步开始复苏,数年后接受救助的机构和整合改组形成的一些金融集团采用回购股份等方式逐步偿还政府注资。
择机是关键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政府排除阻力果断实施救助计划,避免了经济出现更糟糕的局面。日本神户大学金融学教授家森信善认为,金融市场在特定的环境下有可能出现机能不全的问题,为防止金融体系崩溃,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在市场剧烈动荡时,适度注入公共资金有效且有益,也应该是金融系统风险管控的重要选项。
日本一些公共投资机构在特定时期承担稳定资本市场的功能。政府系统的“养老公积金管理运用独立行政法人”(GPIF)是日本股市最大的机构投资者,目前拥有130多万亿日元金融资产,允许投资股市的资本比例最高可达31%。日本公共养老基金投资股市的资产比例维持在允许范围内的中下水平,但在股市发生剧烈动荡时,根据规定也可以择机加大购买股票的力度,这样可以维护市场稳定。
日本中央银行也是维护市场稳定的重要力量。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截至今年3月底,其委托购买的股票市值为29783亿日元,股票基金市值69637亿日元,其中股票浮动赢利16283亿日元,股票基金浮动赢利23916亿日元。
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加藤义喜认为,在金融市场出现剧烈动荡并可能诱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政府的干预有其必要性,需要讨论的不是要不要干预,而是如何干预、何时干预、干预到何种程度。干预的时机非常重要,需要作出准确判断。
据媒体报道,日本央行入市通常选择在交易日上午大跌之后,下午动用300亿日元~400亿日元资金,购买大盘绩优股托市。目前,日本央行持有的股票和股票基金市值在10万亿日元左右,约为东京股市主板市场总市值的2%。
收益并非意外
今年6月29日,日本蓝天银行通过回购股份的方式,向政府偿清了政府注入该银行的全部资金。至此,日本政府在世纪之交金融危机时期注入银行体系的12.4万亿资金,总共已收回13.7万亿日元,包括利息和分红等收益。
目前,那次救市的资金中还有2169亿日元仍是持有的股票资产。日本政府计划在股价总额涨至约5000亿日元时将其出售。这意味着在那次危机救援行动中,政府预期将获得1.8万亿日元收益。在日本零利率时代,这是可观的收益。
这样的救市“收益”算是意外之喜吗?加藤义喜认为,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措施和时机如果选择得当,投入的资金也不应该会遭受损失。这是因为干预成功的话,救市之际很可能是市场的底部,而在底部获取的筹码容易取得相应的收益。
美国次贷危机中,美国政府被迫向住房抵押贷款公司“房利美”和“房地美”注资2250亿美元,帮助“两房”渡过难关。2012年3月19日,美国财政部宣布已通过出售注资时获得的这两家公司证券,得到了包括本金和利息在内的现金收入2500亿美元,获利250亿美元。
加藤义喜认为,中国政府最近维护股市稳定的举措无可非议,并指出不少国有银行等上市公司市盈率还不到10倍,具有投资价值,买入这些股票,中长期来看投资风险应该不会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