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土地盘活 村民安逸

  • 发布时间:2015-07-30 06:27:1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晚上9点多,送走了最后一拨客人,收拾停当后,位于贵州省湄潭县城郊的“土乐乡特色产品”农家乐安静了下来。忙碌了一天后,老板苟培风骑着摩托车回到家中,泡上一壶茶,祛除一天的困乏。

  “虽然累,但有意义。”苟培风告诉《经济日报》记者,“从没想过生活会像现在这么安逸。”

  苟培风是湄潭县黄家坝镇官堰村街上组村民,直到4年前,一家老小10口人还挤在官堰老街一套不足100平方米的土墙房内。和苟培风一样,当时官堰村街上组200余户村民,大多居住在上世纪60年代建成的矮木房和土坯房内。

  此外,村民乱占宅基地现象也很严重,老街两边挤满了乱搭建的猪圈、厕所,杂乱无章;而另一方面,部分村民建新不拆旧,造成一户两宅甚至多宅,部分村民迁居外地后仍保留宅基地,宅基地利用不充分。

  “村庄布局混乱致使不少建设用地闲置,公共设施也无法合理布局,严重影响了群众居住条件的提高。”官堰村委会主任叶其军说。

  而最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探索农村集体所有制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

  按照文件精神,根据自身实际,湄潭县决定实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验,探索促进资源向资产转换,改变农村有资源无资本的状况,并出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管理实施方案》等文件。随后,官堰村也成为湄潭县首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的试点村之一,苟培风和乡亲们的生活由此起了变化。

  启动试验之初,官堰村在老街旁边,沿着桃花江规划建设了一条长1.3公里的新街。村民将原有的宅基地复耕,然后补上一定的差价,就能在新街获得一块宅基地,按照规划标准统一建设三层高的商住综合楼房,底层作商铺,上层居住。

  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验得到了官堰村群众的积极支持。苟培风也与人合作在新街入手了一块新的宅基地,修建了一栋楼房,包含3套120平方米的房子和3个门面房,一人一半。此后,他又将房屋抵押给银行,贷款10万元在城郊开了农家乐,当起了老板。

  在改革试验中,官堰村村委会通过“增减挂钩”政策,将老房拆建和退宅还耕置换出来的8800多平方米集体建设用地,分次通过公开“招拍挂”进行有偿流转,累计实现收益1200多万元,除了补偿拆迁村民外,其余全部用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有效推进了村庄城镇化建设。

  官堰村还通过流转经营权,引入现代农业企业,建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苟培风和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大为改善,村容村貌也变了模样。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研究院地政研究中心主任唐健在当地调研后认为,官堰村的探索“既满足了村民向规划集中区和集镇梯次迁移中对建设用地的需要,又有效节约了集体建设用地,保护了耕地。”

  官堰村的变化是湄潭县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个缩影。地处黔北武陵山区的湄潭县,是一个缺乏传统工业支撑、没有大城市依托的典型农业县,城乡发展长期存在着“城市一地难求、农村有地难流”的窘境。

  为挖掘城乡建设发展土地存量,腾出发展空间,打破城乡间资金、土地的流动界限,湄潭县探索将“三旧一低”整治(旧村庄、旧工矿、旧城镇、低效利用地)、退宅还耕、生态移民等工程与“增减挂钩”政策捆绑统筹配套推进,先后腾出集体建设用地近600亩,用于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缓解了城乡建设无地可用的压力,破解了新农村建设资金缺乏的瓶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