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与我国首台计算机一起走过的岁月

  • 发布时间:2015-07-29 01:30:57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往事依依,岁月如烟。如今我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耄耋之人,回首自己与计算机一起走过的岁月,心潮起伏,感慨万千……追思我亲身参与的、我国自己研制的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依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国的计算技术虽然只比日本晚一两年,但毕竟距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已经晚了十年。当时大家一致的意见是:先学习掌握苏联已有的技术,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国的具体条件,开展自己的研究工作,即“先仿制后创新,仿制为了创新”。

  1956年,我国派出赴苏联计算技术考察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考察团分别对莫斯科、列宁格勒两地的计算技术的科研、生产与教育进行了考察,并重点对M-20计算机进行了学习。

  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又称103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该机是基本按照前苏联提供的M-3小型数字电子计算机的图纸资料制成的。研制该机的技术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全面负责,试制生产由四机部738厂负责。五院二分院(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前身)参与的人员中,张梓昌(后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第一任所长)、李祖熙、曲礼慧被分配参加103型计算机的工作。1957年12月,103型计算机研制工程组正式成立,张梓昌任副组长,为技术带头人,后续还设立了电源、存储器、磁鼓和输入输出等专业组,为整机提供配套工作。

  103型计算机的试制工作于1958年5月底基本完成,6月初机器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机房安装完毕,并且立即开始调机。分调大约花费一个月,联调花费一个月。经过两个月的废寝忘食地艰苦奋战,在7月31日全机可以运行一个4条指令的程序进行“表演”。运行4条指令的程序虽无实用价值,但全机确实是体现了一台计算机的一切要素而运转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标志着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它适应了建国初期国防尖端科技事业的需求。

  1958年8月1日,103型计算机部分研制人员欢聚在机器前,庆祝我国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诞生,填补了我国现代电子计算机的空白。当时,中科院张劲夫副院长来到机房观看了“表演”,并正式命名这台计算机为八一型数字电子计算机,同时还风趣地说,还应该给这台计算机取个小名,叫做“有了”,表示中国“有了”计算机。

  1958年8月2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刊登消息:“我国计算技术学科建立的标志着第一架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制成”,消息称这架计算机是计算技术研究所、北京有线电厂和其他有关单位合作制成的。同时刊登了该计算机及有关人员的照片,照片中出现了五个人,其中两人就是706所的张梓昌和柳浦生。

  1956年夏,由毛泽东主席提议,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把开创我国的计算技术事业等项目列为四大紧急措施之一。

  规划制定后,706所有不少老同志参与到104大型数字计算机研制和调试战线上。这些科技工作者经过了一年多的漫长研发攻关、测试验证之后,104机终于在1959年国庆时宣布研制成功,为祖国的生日献上一份了大礼。后来,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铭文中写道:“公元1959年,乙亥,我国第一台每秒运行一万次通用电子计算机在北京试制成功”。104型计算机机完成后,我国许多重大科学课题纷纷上机运算,第一颗原子弹的有关科学计算就是由104型计算机上实现的。

  104型计算机是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平均每秒运算1万次,已接近当时英国、日本计算机的指标。通过这台计算机的研制,创造了我国自主开发的条件,培养出从研究设计、生产制造、系统调试到技术保证的配套队伍。当时的北京有线电厂生产了7台该型计算机,均交付军事部门使用,为促进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6年至1962年,国家为从各大专院校及科研单位派来的学员共举办了四届为期一年到两年的训练班,共培养出具有大学本科毕业水平的计算技术专业人员700余人。分散到706所、电子部等计算机骨干单位,成为了我国发展计算机事业的重要力量。

  后来,706所包括我在内的科技工作者又陆续参与了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119机的研制工作。

  1964年春,《人民日报》曾在头版大幅面报道了119机研制成功的消息,之后不久又在头版报道聂荣臻元帅代表中央在人民大会堂为其授予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119机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等事业中起过重要作用,完成了大量原子能、天气预报等方面的计算任务,为氢弹早日研制成功做出了贡献。在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铭文中刻有:“公元1964年,甲辰,第一台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行。”将119机的成功研制列入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重大事件中。

  追忆往昔,我于1958年大学毕业来到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亲眼目睹了706所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电子计算机研究室、第五设计部到第七机械工业部二院706所的发展历程。从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到业务骨干,再到第二任所长,我的一生与计算机结下不解之缘,我自己的一腔热血、聪明才智、毕生心血,都贡献给了706所的计算机研发事业。

  依稀记得当年所里只有一栋铅灰色的3层小楼,那是所里唯一的计算楼。楼的南面是一座类似厂房的食堂,宿舍则坐落在上班区之外,是一座不起眼的小黄楼。一个房间里往往20多个人,它的原址是部队军营,不是标准的宿舍楼。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比较艰苦,却苦中有乐。那时候的人,单纯、朴实、坦诚,同志们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经常加班加点,可是从来没有人计较得失,不追求荣誉名利。那时的我们学习热情高、工作劲头大、献身精神强,任劳任怨,整天有使不完的劲儿。晚饭后,没有人要求,大家有的来所里加班、有的来学习,往往需要领导须进行多次“驱赶”才能回家休息,真是到了为了工作废寝忘食的地步。我那时每天的工作生活轨迹就是706所计算楼—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虽然现在回想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枯燥无味,但那时的工作生活对于我来说可谓苦中有乐。

  回首自己与计算机一起走过的难忘岁月,706所如同祖国一样,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沐浴着共和国的光辉,几代706人积极探索民族计算机发展之路,从参与研制我国第一台电子管数字计算机到为“两弹一星”成功发射进行大量计算与模拟仿真,从助力“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到护佑神州九号完成“太空之吻”,实现了一项又一项里程碑式重大突破,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这里,也记载着我人生轨迹。它记录了我青年的梦想与追求、中年的拼搏与奋斗、老年的收获与温馨,有成功的欣悦与辉煌,有骄傲也有彷徨。

  假如苍天允许我们有来生,我还要与计算机同走人生之路,与它同行,再重温精彩的人生!

  (作者系中国航天科工二院706所第二任所长)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