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40岁以上中年人占7成选项目多因“听亲友说能挣钱”

  • 发布时间:2015-07-16 07:29:51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给泸县方洞镇37位返乡创业者画像——

  编者按此前本报推出《农民工返乡创业园“遇冷”调查》,聚焦了农民工在创业园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

  创业园,毕竟承载力有限。更多农民工的返乡创业梦,仍将在园区以外的家乡土地上,生根、发芽。为此,本报分上、下篇推出《一个人口大镇的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将目光对准一个典型的劳动力输出镇——泸州市泸县方洞镇,对准那里遍布12个村和两个社区的37位农民工创业者。从“人”和“事”两个维度,去感知在园区外创业的农民工的悲喜,敬请垂注。

  □本报记者 熊筱伟

  赵若言 陈岩

  站在记者面前的,是一位戴着草帽、黝黑敦实的中年人。黄永洪,籍贯方洞镇新联村,1970年生。2010年,黄永洪夫妇俩创办了一个葡萄园,占地27亩。

  黄永洪是泸县方洞镇返乡创业的37位农民工之一。他们在经历“农村—城市—农村”的人生轨迹后,注定有着掺杂城乡印记、与其他人全然不同的面孔。

  中年烙印

  73%的人在40至60岁间

  7月10日,52岁的艾光义推了辆摩托车,在场镇集市边揽客。当天太阳烤人,他仍穿着长袖白衬衣,胸前浸出一圈汗渍——身边同行早已短袖、汗衫。“记者啊?你晓不晓得啥子好项目嘛?”去年底,沿海建筑业不景气,这位被裁撤下来的前建筑工人索性这样想:“回家吃饭还便宜一点”。

  和艾光义一样,小镇创业者最初回乡的理由,多不是创业。

  三界村的刘道国前年回乡,因为俩儿子在广东只能读私立高中,给不起一年2.4万元的学费;薛湾村的张栏2012年回乡,因为哥哥突发心脏病去世,家里没了主心骨;在新疆搞室内装修的石牌坊村陈自彬,则是年纪大了,爬楼腿脚不方便……理由各异,却都与年纪相关。小镇现有37位返乡创业农民工,40岁以上、60岁以下占73%。

  记者辗转联系到在外务工、有意愿回乡创业的4位方洞镇人,年纪均在40岁以上。按年龄倒推,这群中年人正是上世纪80年代末,小镇首批外出的农民工。数十载后,面对家庭、就业压力,又不约而同回来了。

  今年40岁的张世容,2011年为照顾丈夫、父母回乡,回来第一年建新居,第二年就在新居门外挂起“吉达手袋厂”的招牌。“在东莞干了19年,就会做手袋;手头又有20万元现金,不创业又干啥子?”

  创业算盘

  28人有确定的扩张计划

  “现有700亩花椒园,年内扩到1000亩,最终目标是1400亩。”这是钟富顺的扩张计划。说话间,他给记者泡了碗花茶。从8年前到云南当建筑小工开始,他就一直喝这种12元一斤的茶叶。“2012年回乡时,我工资一年也不到3万元。”去年,他借钱创办泸县增湾花椒专合社,光除草剂就用掉7万元。

  37位创业农民工中,28位有明确的近期扩张计划。“只有上规模,政府才会考虑给补贴,买农药肥料也才会便宜。”钟富顺拿茶盖拨开茶叶,“更何况,镇上有那么多好地没人种。”

  野心勃勃的计划背后,是创业者的精打细算。离钟富顺家不远,散布着镇里5个煤场、1个矿石厂。这些始于上世纪50年代、镇里传统的招工大户,如今残破不堪,仅剩1个煤场勉力维持。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胡绍华说,它们的倒闭让青壮年远走,却也留下了1.05万亩可低价流转的良田,和约2万在家无事、干一天活薪资仅60元的妇女和老人。

  小镇的创业农民工们,仍保持着中年人特有的谨慎。钟富顺回乡后,花一整年时间,跑遍周边西瓜、甘蔗、梨子等几乎“土里能长出来的”各种项目,才敲定花椒;邻近的新联村民黄永洪,2010年正式创业时只种了1亩葡萄,待收获200斤并全部卖出去后,才在流转26亩土地的协议书上签字。“如果第一年没收成,我或许就不种了——一辈子就存了这么15万元,经不起折腾。”

  项目选择

  听亲友意见找熟人帮忙

  2009年,李高明从重庆回村要种花椒,就把自家水田的水全放了。时年70岁的老父亲得知,赶到田里跳着脚地骂“败家子”。“他脑壳头只有种粮吃饭的老观念,根本不晓得啥子是经济作物。”李高明坚持,老爷子那套已经吃不开了。

  回乡创业者,迅速改变着小镇传统的产业思维。这种转变之快,甚至超过镇里计划。三界村的谢燕华家,2013年就购置了全套的犁田机、插秧机、打田机——即便镇里尚未修建所需的机耕道。农忙时,谢燕华就雇3、4个人抬几百米,把机械从土路抬到田里。

  但与此同时,创业者们仍依赖传统的人际网络——家族、朋友,来对生意做出判断。记者采访有意愿回乡创业的4位老乡,他们选项目,没有一位是到现场考察,都委托亲戚、政府熟人打听。37位创业者中,18人选的项目是因为“听亲友说能挣钱”。

  屈湾村人兰荣贵,2012年跟着远亲养鱼,却因鱼价下跌而亏钱,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今年又学妹妹养乌骨鸡。“找项目干嘛不找亲戚推荐,难道自己开车在街上找?”

  依赖亲友联系,加速了产业集聚,也加速了同质化竞争。屈湾村袁流前家手袋厂斜对面,隔条街,就是哥哥袁流海的手袋厂。说起哥哥的厂,袁流前只是说,今年订单不如去年好拿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