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内部人增持对公司治理的喜与忧

  • 发布时间:2015-07-13 02:31:15  来源:新京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经济学人

  此番特事特办,短线交易责任不再被追究,故内部人值此市场反弹时刻,重新补仓回购,实属名利双收。这次还放松了持股超过30%的股东增持时的报批义务,也会激励大股东扩张。

  上一周沪深股市出现结构性翻转,除了宏观政策面上的调控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也出现了值得关注的变化。外部机构投资者的进入和公司内部人的增持,可能会对公司治理产生较为积极的效应,但一些中长期的结构问题仍然要加以关注。

  从外部看,在21家证券公司和获得中央银行流动性支持的证金公司的数千亿元支持下,公募基金持股量会相应显著增加。之前数十家公私募基金倡议把握时机,养老基金入市步骤加快、保险资金投资上限抬升等加快,也具有同样的效应。之前三周散户成为惊弓之鸟而撤资的应当不在少数,进退之间大量散户投资者持股或许将转化为机构持股。

  从长远来看,这是好事,因为散户在投资者和交易量里比重过大,一直是中国股市发展中的一个弱项。这当然不是散户本身的责任,但客观上带来了投机性强等后果。散户对公司治理可能施加的影响甚微,在选股上也会盲目听信路边社消息。

  而机构投资者相对更重视价值选择,持股比例更高,在公司中有更大的、作为外部监督者的影响力,与管理层沟通的成本也较低。对于回报稳定的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亦会有意愿长期持有,给管理层更多预期。

  经过多年演化,有时机构投资者已经能联合起来逆袭,如今年5月28日深康佳股东大会上,第一大股东华侨城竟然失落了董事会的多数席位。一言以蔽之,机构投资者低成本地扩张在上市公司中的持股比例,将为市场微观生态注入更多活力。各国公司治理的总体经验均表明这是一件正能量的事情。

  与此同时,上周起上市公司的诸多内部人停止了减持,增持激励增大。

  内部人分三种,持股效应也不同。一类是实际负责公司运作的董监高,也就是指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增持股票,意味着与公司休戚相关的程度加深,除了股权薪酬激励背景下诱使管理层虚报利润等极端情形,一般来说这也是一件好事。

  第二种内部人是持股在5%以上但并不控制公司的较大股东,这些人持股增加也能起到类似于外部机构投资者进入的效果,甚至更好。因为他们已经在公司中待了一段时间,与各方的熟悉度更大。如果他们的相对话语权增强,与大股东之间的合作与制衡就能更为有效。

  还有另一类内部人,包括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其关联方(如上市公司的“兄弟公司”),他们往往更有资金实力搞增持,但他们的增持也会产生更复杂的结果。

  总体而言,与美国、英国不同,我国上市公司大多数属于股权集中型。国有公司自不待言,民营公司也多属此类。较之美英公众公司管理层与股东之间利益背离的问题(体现在高管高薪高消费等),我国股市主要的弊案还是根源于大股东操弄公司。而且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一言堂的氛围越重,猫腻也就越多。之前国有和私人控股股东的套现潮颇受批评,正是因为出于此考虑。

  然而,此番特事特办,短线交易责任不再被追究,故内部人值此市场反弹时刻,重新补仓回购,实属名利双收。这次还放松了持股超过30%的股东增持时的报批义务,也会激励大股东扩张。

  总之,近期机构投资者和内部人持股比重会提高。由于这发生在7月1日前后,所以其影响规模有多大,可能要等到诸上市公司公布半年报乃至三季度报时才能全面了解。但其对公司治理生态带来的正反影响,现在就应当引起关注。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经济评论投稿信箱:caijingpinglun@vip.sina.com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