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典当行做大之后为什么会“出事”

  • 发布时间:2015-07-08 15:33:23  来源:国际商报  作者:潘建伦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大”在许多人眼里代表着强大、高高在上、权威,在中国文化里,宁“做大”不“做小”似乎也是所有人的共识。而在典当行业里,这样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似乎也代表了很多典当人的心声。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发展,大金融体系和大市场格局下,既给典当企业提供了更多可以发挥的空间,却也给典当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做大”还是“做小”?

  不能失去初心

  典当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行业之一,是最早的金融贷款形式。在金融不甚发达的过往,典当作为一种特殊的业态,在小额资金的融通和商品的二次流通方面无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的许多人,之所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行业,大概是因为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留给人们的并不符合实际的印象。

  事实上,不仅是典当,很多中国人甚至对于金融这个外来经济物种从来都是抱着“又爱又怕”的心态,很多人对典当仍存有“傲慢与偏见”,更何况个别的所谓“非法集资”和“跑路”等新闻事件,也连累了典当业。

  然而,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准入门槛并没有挡住投资人的热情,投资人看重的是典当业具有天然的“金融属性”。典当业具有天然的金融属性固然是其本源实质,但其服务于城乡居民和个体经营者以及作坊式小微企业主的“微金融”服务特征,应该是其本源,是其生存的根本。

  现在人们一谈起金融,似乎就是必然的“高大上”,一些典当人丢掉了典当业真正需要服务的对象,欲与银行试比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业者高喊普惠金融,而几百年前典当业诞生之时,典当业就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在践行“普惠金融”了。

  典当业所说所行的普惠是“惠及普通大众的应急融资需求”,而现在所谓的普惠金融似乎和典当业有着很大差异。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事个体经营和作坊式实业的小微企业主仍然不能及时获得哪怕是几千、几万至几十万元的贷款。所以,典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金融业态,追求做大固然不错,但切不能失去初心和迷失本源。

  ”做强“才是关键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无疑,不想做大的典当企业也不是好企业。但是要更客观地认识和理解,做大的实质是要做强,大而不强的做大是一种为做大而做大的浮躁心态。

  笔者经常听见有典当同仁说到其所在企业“低于100万的业务不做”。说实话,这样典当企业确实是够“大”,刚开始也确实是热热闹闹,风生水起,甚至还成为当地典当企业的典型。

  但就真的“强”吗?未必。今年是笔者在典当行业的第20个年头,笔者所看到和听到的那些垮掉的典当企业,就是那些只做大业务不做小业务的典当企业。正如突然爆红的明星,人们似乎对他们淡忘的也快。

  基于典当企业的持续发展而言,笔者的理解是因为真正的做大,不是你的单笔业务金额做得有多大,不是你注册的股本金有多大,而是典当行的客户群,典当行的市场格局,典当行的产品范围做得有多大,这才是真正的做大。典当行实现这样的做大,想不做强都难。

  “做大”后为什么会“出事”

  典当企业做大为什么会“出事”?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忘乎所以”。

  就是典当企业在几个方面没能深刻认识,并且没有践行适合自己持续发展的战略战术。

  不能深刻认识到典当行的规模是有限的,但创新服务却是无限的简单说就是做该做的业务,服务该服务的客户,抢占该占的市场。自认为仅做“渠道业务”就做不完,业务产品和客户来源单一,其业务来源市场化程度几乎为零,一旦渠道发生淤塞,不出事才怪。

  资本必须有效覆盖其风险有些典当行盲目做那些力所不能及的业务,试图蛇吞象,其结果就是抱着侥幸心理在资金来源上动歪脑筋,结果自然是以出事收场。

  不能有效匹配典当企业发展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过于注重短期的眼前利益,毫无长远打算,即使有,也是说说而已,这样做事的方式早晚也要出事。

  小心驶得万年船。有句话说,梦想还是应该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但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梦想,然后去努力实现,是不是更现实一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