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卢沟枪声 铭记历史沧桑
- 发布时间:2015-07-07 06:13:33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筑起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 颜晓峰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义勇军进行曲》,张扬着中华民族万众一心、奋起抗战,坚决抵抗日本侵略军的伟大精神,迸发出悠久文明古国蕴藏的强烈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从1937年7月7日全民族抗战的爆发,到1945年9月3日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全民抗战、持久抗战、英勇抗战,夺取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中国人民的伟大抗战精神,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民众的伟
力,不仅在于人数和组织,更在于民众的抗战精神。这种精神,无形胜有形、无声胜有声、无锋胜刚强,在抗日战争中显示了巨大的力量。日军穷凶极恶、装备精良、训练有素,但在抗日军民筑成的铜墙铁壁面前,最终失败投降。伟大的抗战精神,胜过了历经千百年修筑的万里长城,胜过了北洋水师耗费巨资购置的铁舰重炮。
抗战精神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把亿万工农群众吸引到抗日救亡、民族振兴、人民解放的恢弘事业中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起各阶级、各党派、各民族、各行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抗战精神是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中华儿女奏响了一曲气壮山河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凯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感天动地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抗战精神是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张自忠、戴安澜,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抗日爱国将士,担当民族的脊梁,冲锋在抗战最前线,矗立起顶天立地的中国人,浇铸出光照千秋的民族魂。抗战精神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三光”政策压不倒,极端困难难不倒,“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人民必胜、正义必胜,希望在心间。
历史激荡人心、照亮未来。今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格外盛大隆重、意义深远。这是战后出生和成长,享受70年无大战的一代人主导的纪念,是中华民族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来临的纪念,是中国共产党重整行装再出发、中国人民充满期盼向复兴的同时启动的纪念。抗战精神是一部伟大的珍贵的教科书,是民族精神的一座高耸丰碑,我们永久铭记、永远传承。
今天,《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时时冲击心扉,“我们万众一心”的呼唤每每引发深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筑成民族新的长城,是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实现民族复兴,需要物质力量的支撑,更需要精神力量的驱动。虽然目前没有外敌全面入侵的现实危险,但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自强不息、攻坚克难的中国精神,是突破“决定之局”、迈过“关键门槛”必不可少的勇气和锐气。虽然和平建设时期没有大量的流血牺牲、献出生命,但先锋队的模范带头、奉献行为同样是民族的楷模,时代需要和呼唤中国共产党精神。虽然全面小康的利益“最大公约数”不同于抗战时期的民族共同利益,但中华民族的命运共同体意识同样是社会和谐、同舟共济、互助互爱的“精神水泥”,筑成民族精神新的长城就能增强改革发展新的合力。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国梦的总纲领,也是塑造民族精神、筑牢新的长城的基础工程。“四个全面”是在筹划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目标,用“两个实现”来展现发展前景和树立共同理想,引领民族复兴走上新的征程;是在强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动力机制,用锐意改革、破除藩篱障碍来转变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在夯实实现民族复兴的制度基础,用长治久安的法治之道来增强大众信心和良好预期;是在造就实现民族复兴的核心力量,用重振党心来重鼓民心。“四个全面”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党心民心,就是民族精神的再提升、新的长城的再强固。
回望卢沟桥
□ 李 锐
七七事变前,日军一直试图重演“九一八”事变的计谋,希望挑起事端,扩大在华侵略范围。驻丰台日军不断进行以宛平城为目标的军事演习。面对日军的挑衅行为,中国第29军毫不畏惧,积极进行防御演习,并加强了对卢沟桥地区的防御。
7月7日19时30分,驻丰台日军再次在中国守军驻地附近进行军事演习。然而,演习结束后,日军却突然声称演习中有一名叫志村菊次郎的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中国方面一方面严词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另一方面加强了宛平城的守备,并派警察保安队搜寻“失踪”日军士兵。中国军队在城内搜查并
没有找到所谓的“失踪”士兵,凌晨2时左右日军方面已得知“失踪”士兵志村菊次郎已经自行归队了。而日方还试图隐瞒这一消息,其后更将志村菊次郎遣送回国。至此,一场“失踪”闹剧本应结束,但日军方面却仍提出了要求宛平城内中国驻军向西门撤退、日军进城谈判、查明“失踪”情形的无理要求,中方当即反驳日方:查明“失踪”情形根本不需要进城谈判,日方自行询问该名士兵即可。同时,为周到起见,中方还是派出县长王冷斋在内的五人出城与日军谈判。
然而,7月8日5时日军却突然向中国军队发起攻击,并炮轰宛平城。据宛平县长王冷斋回忆:他刚跑出县政府大门十多米,日军的炮弹就尾随而至,县政府的办公室全部被毁,房屋倒塌器具粉碎炮弹破片累累。面对日军的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被迫进行自卫还击,七七事变由此爆发。卢沟桥畔的狼烟,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中国共产党在事变的第二天便发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的呼声,号召全国民众共筑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不断扩大战争事态,迅速对华增兵,发动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廊坊事件、广安门事件……日军不断制造事端,侵略触角不断蔓延。7月28日,日军向驻守南苑的中国第29军发动总攻。“军人战死沙场乃是本分”,正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中国守军与日军血战5个多小时,副军长佟麟阁将军在战斗中不幸头部中弹,壮烈殉国,成为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一位以身殉国的高级将领。第132师师长赵登禹在指挥部队后撤时不幸殉国,南苑失守。29日,北平全面落入敌手。
卢沟炮声、北平沦陷,亡国灭种的危机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抗战情绪,请战的呼声不绝于耳。举国上下都准备以“无尽量惨痛,性命财产,悉置度外”,坚决抵抗日寇。天津《大公报》评论道:“目前举国一致准备拼命自卫的精神,真不是几年前所能想象的。只凭这种精神,即可保我民族绝不致衰亡。”
时至今日,七七事变爆发近80个春秋。一个看似由“小人物”引发偶然的事件,却深刻改变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走向。这看似偶然的事件,却是日本近代以来侵华政策的必然结果,“小人物”志村菊次郎只不过是日本侵略炮火的引线而已,他的再一次出现是在1944年被中国军队击毙在滇缅战场。这位“小人物”的命运恰与其祖国两相呼应,此时的日本也已是强弩之末,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空前提高,“中华民族是一个”这一铿锵有力的口号,成为国人的共识,中华民族走向团结抗战的道路。中华民族以百折不挠、永不屈服的精神,顽强抗击敌寇,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也向世界证明:中国不可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