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离不开“匠人精神”
- 发布时间:2015-07-01 08:31:25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凤云
“匠人精神”是一种气质,需要排斥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求的是一种长远发展。如果我们能从乡村土地上源源不断供给出既有极致品质又凝聚了乡村人的精气神的产品和服务,如此,不仅使村民们能过上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又何愁面临凋敝的乡村不会焕发生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人员返乡创业,并要求,抓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15~2017年)》的落实。政策的利好鼓舞人心,但是回乡后创什么业,如何创业?恐怕是每个回乡或者打算回乡的人必须慎重思考的问题。
回乡创业潮已不是第一次。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就有一波回乡创业潮。然而有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人是回去开个商铺,或者挤进早已饱和了的低端作坊里,在传统的销售方式下做着低端产品。这种回乡创业不管是对创业者本人或是对乡村经济,效果可想而知。过了温饱阶段的社会里,粗制滥造的产品、服务显然已不合时宜。
当然,有人会说,如今时代已经不同,“互联网+”便是乡村的一次机遇,它可以把信息流和物流全数再造,彻底踩平传统销售渠道。那些方兴未艾的淘宝村以及那些从中尝到甜头的头脑灵活的农村青年们不就是证明么。即便如此,“互联网+”总是在有好的产品的基础上才能如虎添冀。提供优质精良的产品,当然也包括服务,不仅是大工业的底线,也是广大乡村重回活力的根基,更是个人创业的根本。而这优质精良的产品,又非得依赖严谨认真的态度去实现不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匠人精神”。
从某种角度来讲,我们的乡村也并不缺少资源,有的地方盛产竹子,有的地方渔业资源丰富,有的地方陶土很多,有的地方有山有水。再不济的山沟沟里,也曾活跃着各种各样的匠人。乡村的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也不妨看做是一种创业的机会。
我们的乡村本也不缺少“精神”。记得小时候老家的村市上就出售一种篦子,是由当地生产的一种高粱秆做成的。农闲时,手艺人就坐在一条小板凳上,两腿夹着一根粗笨的木夹子,一针一针地钉下去,一坐就是一整天。做工也是相当讲究的,要经过选材、搓绳、针穿、编织、刀裁等多道工序,才能拿到集市上销售。几分钱一斤的高粱秆做成这样的篦子,一个最少也能卖上几块钱。
只是如今乡村手艺人穿篦子时的那种专注、安静与淡然越来越难见到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冲击,人们甚至已经静不下心来侍弄几畦青菜或者一架豆角了。几个月出栏的肥猪,化肥催起来的瓜果,农家乐里油腻腻的桌子,加上各种粗制滥造的手工业品,充斥着城乡市场和人们的生活。可是这样的产品和服务,又怎能叫得上价去呢?恐怕很多连出售都成问题吧。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匠人精神”是一种气质,需要排斥心浮气躁与急功近利,求的是一种长远发展。但是这种精神并不是凭空就能存在的。于这种精神产出的优质产品,也需要进入市场并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才行,否则又怎能长久地生存下去呢?
有了好的产品和服务,推广并将其做成品牌是及其重要的。就这一点来说,互联网的力量是可以得到更好地发挥的。
除了推广,当然还有保护。我们或许不会想到,在二战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日本制造也是质次价廉的代名词。现如今人们津津乐道的马桶盖、电饭煲,很大程度上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立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不但那些从民间遴选出的大师级艺人和工匠被以各种方式保护起来,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技艺很好地融合到了社会大生产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和发扬,以此促成了日本工业产品迅速从质次价廉向高端质优的转变。
当然,对于我国体量巨大的乡村经济来说,并非只有那些国宝级的手艺才有保护和创业的价值,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些普通人家每日吃穿用度的东西,同样可以通过做出精良的产品面向更广阔的市场。加之我们的回乡创业者以“匠人之气”热衷于反复雕琢自己的产品,不厌其烦。不难想象,从乡村土地上源源不断供给出的这些产品和服务,有一天能像日本的拉面一样,既有极致的品质又凝聚了乡村人的精气神。如此,不仅使村民们能过上一种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又何愁面临凋敝的乡村不会焕发生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