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利好可当急救药 不可当补药
- 发布时间:2015-07-01 02:32:11 来源:新京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观察家
表面上看中小股民有了一定的保障,肉大概不用再割下去了,但深层次而言是操盘力更强的机构大鳄们手中多了一张牌,这未必是大众福音。
短短两周多时间,中国股市最高已经跌去超过20%,近半年多来的牛市转眼就濒临牛熊分界线。正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觉得谈股伤感情之际,周二沪指V型涨出5.5%,俨然让大家又开始“相信爱情”了。
周二大涨的原因既有一定市场自我修补因素,如场外配资被充分清理,更重要则是有政策的扶持。周一诸多紧急出台的政策指向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包括证监会微博发声,称股市回调过快不健康;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保部发布《国家基本养老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草案;疑似中央汇金公司斥资95亿元购入蓝筹股交易所交易基金(ETF)等。可以说,如果双降救心丸能奏效,这些政策至少不会这么快出台。如果周二又是绿意盎然,晚上出现新一轮利好亦是大概率事件。国家意志在此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
政策进场当然会有副作用。至少在短期内,管理层的心中底线4000点似乎被探到了。表面上看中小股民有了一定的保障,肉大概不用再割下去了,但深层次而言是操盘力更强的机构大鳄们手中多了一张牌,这未必是散户福音。
然而,政府也不见得就应该袖手旁观。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纽约股票交易所更不是二十五年就建成的。我国特定国情下,经济持续发展、保持一定增速是政府的既定任务。我国金融体制也还不健全,把市场监管做成宏观调控乃至“微观调控”有其必要性。1978年开始的、为塑造有效市场而进行的经济改革仍然要通过政府攻坚,即便有副作用,也“药不能停”。
以股市为例,证监会掌握着新股发行的审核“放生权”,这种权力可谓“不行使,就是在行使”。一级IPO打压二级市场交易,固然来自股民“每逢发行必炒新”的奇怪习惯,但这是股市多年淬炼的“大数据”教给他们的,不是批评教育、说这不理性就能解决的。运作数载的融资融券,很多人今年方值初学乍练。更何况股市中恐惧与贪婪交织,泡沫与崩盘兴替,在发达国家也在所难免。故而,证监会有时不得不理性地应对非理性,演绎出政策市,在具体时空下仍然是合适的。
特别是今年正逢股市改革关键岁月。发行注册制年内出台几乎板上钉钉,在此之前“转型牛”不能松劲成了半公开的底牌,助长了投机。认定注册制必须在牛市中推出,未必该是一个正确目标。不过,注册制作为全新、永久性的闯关之举,如果能通过必要的行政扶持实现平稳过渡,起到病人康复初期的拐杖作用,则种种政策帮助仍然是值得和可以预料的。
当然,这绝非鼓吹政策萝卜有理、应该长喂不懈。事实上,本届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可谓大步流星。我们期待的是金融监管高层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到政策刺激是为了将来不刺激。像养老基金入市,就并非单纯接盘,而是逐步与国际接轨的长效机制。
对管理层而言,短期“救市”可以有,但更要记得能“救长市”,不能为了避免一时盘面难看而损害长期博弈均衡的实现。政策利好投出前,要克制和忍耐。像本周一买盘实际上是超出上周五的,折射了市场的弹力。而去年启动的沪港通,也为外资逆市入场、令股市没有跌得更厉害提供了基础设施。在市场机制多元化后,更要防止政策异动的副作用。
多年前有一篇网络红文,标题是《旅行不是济世良药 它只是一片阿司匹林》。对于当下的中国股市来说,政策性的“救市”可能也同样是如此。政策只能在一时救急,而长远的股市健康,还需要更多的运动和调理。
对散户而言,应当意识到政策市带来的“王的盛宴”即便不在今年末撤席,终场曲也已经奏响。也许本轮最后的狂欢仍然能带来丰厚收益,但市场化进一步到位后,“过山车”可能会更凶险,何去何从也是大家应当反思和准备的。
□缪因知(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