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古歌的交响
- 发布时间:2015-06-30 06:20:5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伴着晨曦的大雾,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团长关峡采风的脚步踏上了云南红河的热土。
这是一段30多年的音乐情缘,让老朋友们再次循音相聚,演绎出一个个热情的音符。
1983年,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关峡、赵石军、郭小笛等5人来到云南采风。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云南红河,搜集少数民族音乐、汲取创作灵感,创作出我国首部彝族题材的交响组曲《彝歌》。
“斜阳的余晖勾画出伟岸的山峦,全寨的男女老少身着节日盛装迎接着我们。当我们走近,歌声忽然四起,伴着用树叶吹响的音调,汇成了奇妙的交响,在山谷里回响。”当年的情景清晰地印在关峡的脑海中。如今,关峡和郭小笛重返当年采风地,就是为了心中的那首歌。
在阿扎河乡普春村的田间地头,上百名村民在田地里表演着被称为哈尼社会口语传承的“百科全书”——哈尼多声部合唱。蓝天白云下,呼吸着新鲜空气、顶着强烈的高原紫外线,个个晒得如同红脸醉汉的作曲家们分辨不出那究竟是醉氧的感觉,还是音乐的陶醉。
一首首彝族歌曲响起,悠远的音乐瞬间触动了关峡的心。“再次听到哈尼古歌感到十分怀念,自由而原生态的哈尼古歌将会给我的音乐创作开启丰富的宝藏。这里的音乐之所以独特,是因为她和生活、生产结合在一起,是一种活态音乐。”
当见到老朋友李阿帕时,大家万分感慨。当年只有17岁、曾以隆重彝族歌舞迎接他们的李阿帕,如今已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当时路不通,我们从早走到晚才走到,这次听到熟悉的音乐,见到熟悉的人,很激动。我们再次来这里采风,希望能够对具有丰厚积累和沉淀的民族民间音乐进一步的挖掘和提升。”郭小笛说。
沉浸在美妙音乐中,时间总是太过短暂,关峡用先进手段尽可能地记录原汁原味的音乐,生怕漏掉一点。“虽然过去也听到过一些哈尼族音乐,但我们首次接触到这样的表演形态,这样特殊的调式音阶,很值得分析研究,会为我们的音乐创作开启丰富的宝藏。”关峡感慨地说,接下来他们将邀请更多的作曲家来到红河,在不破坏哈尼音乐文化的基础上,将其与器乐创作结合起来,探索现场景观演出等多种表演方式来展现哈尼族音乐。
“中国交响乐团将以此次在云南的采风活动为基础,创作一批表现哈尼族、彝族民众生活的音乐作品,并计划于明年春节前在北京举行一场融合哈尼族、彝族音乐元素及交响乐的专场汇报音乐会。”关峡说。
好作品,在路上。国家交响乐团准备在当地建立创作基地,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工作方式机制化。关峡说,“蜻蜓点水地走下去不行,希望通过创作基地的建立,让艺术家和基层的双向互动常态化。”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