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塔昌 从烈火金刚到美丽村庄

  • 发布时间:2015-06-24 08:31:02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徐一豪

  6月9日上午,海南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在海口市琼山区塔昌村召开,此次现场会旨在推广红色村庄脱贫致富的“塔昌经验”。

  作为“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摇篮,海南省革命老区在艰苦斗争的日子里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但长期以来,受制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发展基础等因素,革命老区村庄的发展与一些发展较快的村庄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结构单一成了限制发展的桎梏。在全省新十年扶贫开发规划中,仍有366个贫困老区村和66个特困自然老区村被列入其中,分别占全省贫困村和特困自然村的61%和44%,老区贫困人口近29万,占全省贫困人口53.1%,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异常艰巨。

  塔昌村则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在“整村推进”的扶贫理念下,投资900多万元,发展特色产业,成功甩掉贫困帽子,为红色村庄成功转型投下了一抹盎然的绿意。

  两个场景的对比

  一湾碧水穿村而过,上空飘荡着动听的红歌《五星红旗》,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汗珠浸入土里,笑意写在脸上

  如诗如画新塔昌

  6月21日,端午节后第一天,海口大坡镇塔昌村。

  清晨5点,东方泛白,一座座掩映在绿树红花中的新楼房在晨光中露出了面容。伴着一声声鸡啼,村民们陆续打开了家门,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

  做早餐、送孩子上学、买菜……做完这些家务后,游昌美、林春雅夫妇二人开着“三脚猫”,沿着平坦整洁的水泥村道,一溜烟来到村东头的果园里,采摘带着露水的青柠檬。

  一个上午,他们收获了300多斤青柠檬。午休过后,夫妇二人又来到果园里,伴着村子上空飘荡着的红歌《五星红旗》,开始了下午的摘果作业。枝头的硕果,让游昌美心情很愉悦,边摘果子边哼着曲儿。

  “我们村现在变得很漂亮,大家的日子也越过越好,全村32户,买了小轿车的就有6户。”游昌美告诉记者,依靠胡椒、柠檬等产业,她家去年收入6万多元,买了辆小轿车代步。

  游昌美的好日子,只是塔昌村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漫步村中,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在记者眼前次第铺开:近处,24栋1-3层的防震民宅整齐排列,红墙蓝瓦,里外装饰一新,部分民宅俨然别墅。稍远处,果树上硕果累累,黄皮、番石榴、菠萝蜜等触手可及,百年荔枝林下,健身器材、休闲长椅、石凳一应俱全。

  移步东行,一弯碧水映入眼帘,一群鹅正引吭高歌。溪流以东,是一片苍翠的坡地,胡椒、柠檬、酸桔、蜜柚等经济作物正在恣意生长。村民们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汗珠浸入土里,笑意写在脸上。

  “多亏了政府的大力帮扶,才有我们塔昌村今天的好日子。”塔昌村民小组组长陈绵荡说。

  塔昌村是我省著名的革命老区村庄,由于地处偏远,基础薄弱,海南解放后,塔昌村经济发展缓慢,村民生活一度十分窘困。2013年开始,塔昌村通过“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相结合的方式,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工投劳,整合资金”的“四统一合”原则,开展城乡统筹示范村和美丽乡村创建工作。

  如今,塔昌村已完成“整村推进”改造,民宅及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胡椒、橡胶等传统产业稳定发展,青柠檬、蜜柚等新产业渐成规模,观光农业、红色旅游蓄势待发。2014年,全村年人均纯收入高达1.2万元。

  抗日战争结束后,全村只有9人幸存,解放初期,塔昌村民生活十分困难,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黄泥路,吃的是红薯饭

  血洗的“无人村”

  塔昌村位于海南岛东北部,早期的历史已无据可考,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却足以彪炳青史。这里曾经是琼崖革命主要根据地之一。这座仅有百余人的小村庄,57名烈士载入史册,村庄先后三次遭国民党和日寇血洗,成为“无人村”。上世纪20年代初,有30户150多人的塔昌村,抗日战争结束后,全村只有9人幸存。

  解放初期,塔昌村和许多革命老区一样,由于地处偏远,农田水利设施和交通落后,村民的生活十分困难。“住的是土坯房,走的是黄泥路,吃的是红薯饭。”年过六旬的村民陈明文,回忆当年的情形颇为感慨。

  大坡土壤肥沃,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胡椒。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效益好的胡椒开始在塔昌村大规模种植。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以后,农民积极性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塔昌村民开荒拓土,大规模种植胡椒,塔昌村开始出现“万元户”。

  陈明文就是塔昌较早的“万元户”之一。尽管没有多少文化,但他靠着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每天清晨天不亮就下地干活,中午回家吃饭休息不到1小时又进胡椒园,直到晚上七八点。”陈明文回忆说,当年胡椒的收购价每斤15元左右,按亩产400斤算,亩产值可达6000元,因而大家的积极性非常高。

  因为踏实苦干喜欢钻研,陈明文在许多村民眼中就是农业专家,“种什么都有好收成”。随着手头富裕起来,他盖起了新房,两个儿子都买了摩托车,现在又换了小轿车,生活越过越滋润。

  尽管家境殷实,陈明文如今仍保持着勤劳肯干的优良传统,每天早出晚归,忙活在田间地头,精耕细作,除了种有十余亩胡椒,还开始探索种植红心蜜柚、柠檬等,全家年收入近30万元。

  陈明文只是塔昌村民中的优秀代表。实际上,饱经战争磨难的塔昌村,村民们极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到上世纪90年代,塔昌村民盖新房、买摩托车已相当普遍,成为远近闻名的“胡椒村”。

  一个回流的故事

  村里的富户搬出去 又搬回来了

  “村里环境大变样,建好了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垃圾转运,种上了绿树红花,居住环境和城里相比丝毫不逊色。”

  在塔昌村中部,一栋别墅式楼房格外引人注目:外观洋气、装修精致,门前停着小轿车。进入屋内,地板砖光可鉴人,高清数字电视、双开门冰箱、吊灯、红木家具等一应俱全,生活格调令人艳羡。

  房子的主人名叫傅后彬,1977年生,是塔昌村少数几个生意人之一。谈起自己的“发家史”,傅后彬很低调。他说,早年因家里人多地少,光靠种地难以维持生计,他从21岁开始便跟着村里的生意人王绥山做起了收购胡椒、橡胶的生意。

  “那时候橡胶、胡椒是村里的主导产业,种植规模很大,从事橡胶、胡椒收购,既可以帮助村民对接产销,又可以从中赚取利润,可谓一举两得。”傅后彬说,凭着这门生意,他家境渐渐殷实,10多年前便搬到5公里外的白石溪居住。

  “白石溪是东昌农场场部,交通比较便利,生活环境也比塔昌村好得多。”傅后彬说,2013年以前,塔昌村交通条件很差,入村道路是一条坑洼不平的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有车也难开进来。另外,村里牛粪、猪粪到处都是,蚊虫非常多,生活环境很差,有条件的人都搬到白石溪去住了。

  如今,塔昌村环境大变样,不仅建好了水、路、电、网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垃圾转运,种上了绿树红花,每周全村还组织两次大扫除,居住环境和城里相比丝毫不逊。“现在,搬出去住的人又都搬回来了。”

  傅后彬家的客厅里,一群孩子正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傅后彬说,以前一到周末,孩子们就往白石溪跑,现在塔昌村有游乐设施,还可钓鱼、上网,孩子们更愿意在村里游玩。

  不仅如此,塔昌村隔三差五还有游人前来参观,接受革命老区的红色教育,或者感受淳朴的田园风光。“塔昌村将逐步发展旅游业,争取家家户户吃上旅游饭。”傅后彬说,他家剩出的3间客房,全部按旅馆标准装修,以便接待过夜游客。此外,他还垫资为村里开通了光纤,为将来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

  三个脱贫的启示

  像塔昌村这样的革命老区村庄,在我国数以万计。然而能够成功脱贫致富,建设成为美丽乡村的并不多。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在卓有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扶贫政策好了、力度大了,但因大包大揽,效果不尽人意,部分农民“等靠要”观念开始抬头,脱贫的主动性降低了。

  为何扶贫工作面临如此尴尬的局面?有专家分析,问题主要出在“两不”上。

  一是扶贫不得法。直观的表现是,重视从资金上、物资上帮助,忽视从观念上、技能上帮扶。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和发展紧迫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和挖掘,加上一些扶贫项目的设计、实施与管理等,不是包办,便是代替,忽视甚至排斥群众参与。

  二是扶贫不对路。部分地区扶贫项目的设计安排,脱离了贫困户的需求,既违背了农民意愿,又背离了当地实际。更有甚者,从扶贫项目的实施,到扶贫工作的开展,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的是能不能为自己添业绩。

  6月9日上午,全省革命老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现场会在塔昌村召开。省扶贫办主任吴井光认为,塔昌脱贫致富并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值得研究借鉴,研究推广“塔昌经验”,将有利于其他革命老区村庄甩掉贫困帽子,早日建成美丽乡村。

  激发内力

  ——化“被扶贫”为主动“脱贫”

  不懂电脑的老村民手绘塔昌规划图,“今后咱要发展红色旅游以带动村里经济发展”

  今年55岁的王绥山,在塔昌村被许多村民亲切地称为“山叔”。在塔昌村展览室的墙上,有一张2012年版的《塔昌村规划图》,是不懂电脑的王绥山用彩笔一笔一划手绘出来的。这张图,凝聚了塔昌人的心血,也凸显了塔昌人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

  据王绥山介绍,他自小听着塔昌的革命故事长大,对这片土地充满热爱。尽管文化水平不高,王绥山还是花费两年多时间搜集整理出了塔昌村相关史料,并写成文章《红色塔昌》,得到海口市党史办的认可。

  如何发展塔昌?王绥山经常和村里的积极分子、村干部商讨谋划,最终拟定了塔昌村发展规划,计划发展红色旅游以带动塔昌经济发展。为了争取政府支持,王绥山到镇政府、区政府跑了十几趟。

  2013年,得益于省扶贫办打造革命老区美丽乡村的决策,塔昌村迎来了发展契机。

  创建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在政府投入资金还不到位的情况下,村民们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投工投劳”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绿化美化自己的家园。据统计,自2013年起,短短2年时间内,仅有50多个劳动力的塔昌村,全村男女老少投工投劳达2万多人次。

  陈绵荡说,村民建设家园的积极性非常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如王绥海、王绥山兄弟主动让出自家1000多平方米土地,用于修建塔昌村红色公园综合楼;傅后彬主动将自家的拖拉机无偿用于运输建筑材料。在村庄建设过程中,村民们自筹经费达600多万元。

  对此,省委党校唐镇乐教授分析认为,塔昌村的成功,正是因为该村村民勤劳、团结,发家致富的愿望强烈。

  唐镇乐说:“良性扶贫需真正调动当地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保护生态的积极性,一切产业的发展都应是农民的自主行为,而不能是政府大包大揽。农民们对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一定有着深厚的感情,一旦有了自主权,就一定会迸发出充足的干劲和无穷的智慧来。”

  整村推进

  ——集中力量,扶贫不撒“胡椒面”

  钱还是那些钱,但集中起来,规划先行,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了

  在塔昌村红色公园综合楼的墙上,有一张《各级单位支持塔昌村建设项目一览表》,详细记录着省扶贫办、省财政厅等19个单位在塔昌村的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和完工时间。记者注意到,19个单位共投入资金547.06万元,涉及农村危房改造、防震综合楼、慢行道、红色文化公园、带状公园等一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涵盖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

  “政府的帮扶力度很大,很精准,钱都花在了刀刃上。”树德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占道全说,以前也听说一些地方扶贫,帮扶单位给贫困户送去米、油,或者牛、羊、鸡等,但一转身,农民“坐吃山空”,将扶贫的资源都吃完了,村庄面貌没有一点改善。所幸的是,这一次,各级政府对塔昌村的帮扶坚持“规划先行”,有具体项目可操作执行,补贴村民修建民宅的资金也落实到每家每户的头上,效果立竿见影。

  例如,塔昌村的整村危房改造,在政府补贴每户2.2万元的基础上,每户自己再投入10万元到20多万元不等,修建了统一规划和设计的24栋防震民宅,使村民的住房条件、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在政府的扶持下,塔昌村民还修建了30间农家饲养屋,村里每户一间,每间政府支持2000元,农户自筹4000元,由村民自觉投工投劳建成。

  吴井光说,塔昌村是“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成功典范,避免了过去撒“胡椒面”、“大水漫灌”的扶贫方式,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各个击破,因而能够真正取得实效。

  吴井光介绍说,过去扶贫,大多采取撒“胡椒面”的方式,扶贫各相关单位各自为战,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而出现了“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情况。2013年以来,扶贫部门总结出了“整村推进”这种行之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由扶贫办牵头,统一规划,整村推进,将扶贫资金、涉农资金集中起来,一个村庄一个村庄解决,解决一个,巩固一个,防止返贫。去年我省共完成了6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任务,实现了全省减贫9万人的目标。

  唐镇乐认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体现的是政府层面的引导、扶持和推动。“这非常关键。”

  产业支撑

  ——以红带绿改吃旅游饭

  全村投工投劳投钱做好旅游基础设施“整装以待”

  塔昌村全村32户120多人,有水田90亩,坡地560亩。村民的收入来源主要靠种植橡胶、胡椒,同时发展各类蔬菜、瓜果和林下养殖业。陈绵荡介绍,近年来橡胶价格下跌,去年村里半数橡胶林在超强台风“威马逊”中毁坏,村民便开始改种柠檬、红心蜜柚等效益较好果树。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扶贫相关部门依托塔昌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为塔昌村量身定制了详细的村庄规划,其中,旅游业被纳入发展计划,并初步建成了相应的基础设施。

  记者日前在塔昌村看到,介绍塔昌村革命史、发展史的展览室已经建成,目前已对游客开放;村前原本杂草丛生的小水沟,如今被改造成了碧波荡漾、鱼虾成群的亲水平台,可供游客垂钓、观景;村里百年荔枝林下,慢道纵横,体现红色元素的雕塑穿插其间,石桌、石椅一应俱全。此外,石臼、石磨等农村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也被摆到文化公园内,供游客参观体验。

  此外,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塔昌农家乐已于今年6月9日试业,可同时接待100余人用餐。据介绍,该农家乐由全村村民共同经营,各家各户都有股份。“以后游客多起来了,每家都能分红呢!”游昌美高兴地说。

  据陈绵荡介绍,目前塔昌村正在逐步完善旅游功能,已成立了塔昌观光农业专业合作社,由致富能手傅后彬任理事长,带领和带动村民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服务业。

  “目前,农家乐休闲旅游景点已开始试运营,村民开放民宅客房10余间,但整体服务水平还有待提升。”谈起塔昌村发展的前景,陈绵荡充满期待。他告诉记者,为进一步提升旅游标准化建设和服务质量,村里还打算引进有专业资质的旅游企业,帮助完善旅游服务产业。

  6月21日傍晚,塔昌村迎来了一群来自海南大学的游客。见到村里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家啧啧称赞。“除了位置有些偏僻外,塔昌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还是挺不错的。”一位游客如此说。

  (本报海口6月23日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