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德力格尔:山巅追寻气候变化的蛛丝马迹

  • 发布时间:2015-06-24 01:30:5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没想到退休后还能得这么个奖,其实我是代表整个团队来领这个奖的。”这句稍显客套的话其实到处了德力格尔的心声。不停地接到道贺电话,德力格尔黝黑的脸上泛出几丝红晕。一辈子的努力得到认可,他难掩兴奋。

  退休两年后,这位气象科学领域的老兵获得2015年度周光召基金气象科学奖。理由是带领瓦力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20年如一日在青藏高原高海拔偏远地区开展大气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并取得卓越成果。

  德力格尔的“意料之喜”在业内人看来确是实至名归。这是对一线科研人员的肯定与褒奖。“他们终年坚守在这山巅,耐得住艰辛和孤寂,他们进行气象观测,一丝不苟,使中国对大气研究的贡献,享誉全球,在这里我们见证了科技工作者应有的本色,找到了科学精神的当代基准,再次感悟了堪称民族脊梁的价值观”。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参观瓦力关时说。

   获取多要素、高质量大气科学基础数据

  瓦力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是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气象组织和中国政府联合组建的我国唯一一所全球大气本底基准监测站,是世界气象组织全球大气观测系统的29个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之一,也是唯一在内陆的大气本底基准观测站。

  该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隆才村瓦里关,海拔3816米,相对高度490米,距青海省省会西宁市120公里,1994年9月17日正式投入监测运行。

  “大气本地观测站要减少人为干扰因素,其次在其50公立范围内人类活动比较少,之前没有网络的时候确实很寂寞,但现在条件好多了。”记者们总想挖掘点艰苦奋斗的素材,但德力格尔只是一笔带过。

  这位误打误撞闯进大气观测的老气象人对自己的工作状态习以为常,似乎已经没有苦不苦的概念。2001年11月,德力格尔任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台长。13年来,他狠抓业务建设,完善规章制度,将年轻高学历人员充实到业务第一线,使管理、技术、环境、人才等各项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瓦里关是天底下最美的圣地,我始终魂牵梦萦着那片土地,就算闭上眼睛,我也清楚地知道瓦里关的沟沟壑壑、山山水水,以及观象台的一个螺丝钉、一个观测仪器的安放点,甚至一个小小的安全隐患点。”不论人在何时何地,瓦里关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依然是他最牵挂的地方。

  “瓦力关曲线”成为观测气候变化重要依据

  远眺瓦里关,世界气象组织会旗、五星红旗、观象台台旗迎风飘扬,蓝天白云,触手可及,雪山草原,就是身边,一幢三层建筑雄伟气派,青海湖、龙羊峡水库等依稀看见。

  走进办公室,各种进口监测仪器正在工作,发出超低频的混合声,英文标注的各种记录册和报表随处可见。在值班室大厅正面墙上有一幅世界地图,地图上用不同的颜色和图形标注着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数据处理中心和仪器质量控制中心。

  通过20多年的建设和完善,到目前,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实现了温室气体、卤代气体、气溶胶、太阳辐射、放射性物质、黑碳、降水化学和大气物理等30个项目、60多个要素的全天候、高密度观测,每天产生6万多个数据,基本形成了覆盖主要大气成分本底的观测技术体系和技术系统。

  20多年来,这里积累的温室气体有CO2、甲烷、氧化亚氮、臭氧、二氧化硫、一氧化碳,并对它们浓度进行在线数据、气体样品收集和颗粒物样品采样,形成了长时间序列的观测资料。德力格尔和他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团队用在线观测资料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是它们最具代表性的成就、亮点。这条由中国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观测资料绘制的二氧化碳变化曲线,被人们称之为“青藏高原曲线”或“瓦里关曲线”。

  “我们所建立的这条曲线图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有价值,我国政府在印尼巴厘岛、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以及其他国际性气候变化谈判会上,理气气壮地支持气候变化观点,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在于我国拥有这一曲线图以及相关的观测数据。”德力格尔说。

  该团队所观测的温室气体资料已经应用于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年度《WMO温室气体公报》、全球同化数据库,并应用于大陆源汇通量估算和全球源汇分布数值模式,成为世界气象组织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主要温室气体浓度的全球基础数据源之一。这些数据也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支撑数据,其结论具有非常重要的政策指示作用。

  2004年,德力格尔和他的团队通过观测,明锐地发现了青藏高原上的“臭氧洞”,研究论文发表在《科学通讯》杂志,引起学界关注。自建台以来,他们先后协助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科研机构完成30多个科学试验项目。据统计,采用他们的观测数据,有关科研机构、专家发表的科学论文超过150篇。

  坚守的魅力

  瓦里关观象台室外有一座高80米的梯度观测塔,维护保养任务重,不管是刮风日晒,还是寒冬大风,观测员都爬上爬下,冒着生命危险,清理结冰、除尘、加固仪器,保证观测正常进行。

  由于观测使用的仪器大多为高精度光学仪器,由世界气象组织从各个国家调配,仪器性能、原理、软件系统等差别较大,有些仪器操作使用复杂,标定调试工序严格、繁琐,技术资料基本为外文,为了熟练使用仪器,他们通过出国进修、请专家讲课、自己培训、现场自学等形式,攻克难

  关,大家都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高质量地完成业务观测。

  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精密仪器,仪器往往出现不适应,故障率多。经过多年努力,他们总结了一整套仪器调试、维护、排除故障的办法,现在基本形成了系统、规范的运行、管理技术体系。

  德力格尔和他的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团队为我国南极科考事业也做出了重大贡献。这里的工作人员几乎每年都会脱颖而出,被选入科考队,奔赴南极开展科学考察,进行臭氧、气溶胶、地面观测等科学研究。截至目前,共有7人(次)参与了我国南极科考工作。

  ■微访谈

  最难克服的是缺氧和寂寞

  记者:您是怎么走进气象领域工作的?

  德力格尔:1975年,我作为一名铁路考察人的德力格尔偶然进入气象领域,做过气象预报、人工干预天气等工作, 1976年至1979年,他被安排到兰州大学,系统学习了气象知识,为后期开展基础观测、管理、科研等工作奠定了基础。2001年,我来到瓦力关中国大气本地基准观象台担任台长。

  记者:在高原工作最难克服的是什么?

  德力格尔:最难克服的还是缺氧和寂寞。常有朋友问我,瓦里关在哪里,我笑着说,在云里。因为,由于海拔高、气压低,瓦里关经常被云雾包围。对于温室气体本底浓度观测来说,瓦里关近4000米的海拔高度是一个科学合理的地方,而对于人类来讲,3816米是一个时刻需要挑战极限的地方。

  尽管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来自海拔2000米左右的青海省西宁市,但每次换班时依然要经历高原反应。如同背着30公斤的行李,爬两步楼梯就气喘吁吁,嘴唇发紫。常年多次上山下山,对人体的损坏十分严重。为防治环境污染,瓦里关观象台方圆30公里没有人烟、工矿企业甚至是人类活动,寂寞孤独是值班人员最难忍受的。

  记者:瓦力关观测台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起来如何?

  德力格尔:应该说我们都是按照国际标准来引进设备及观测的。几年来,我们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监测仪器和技术方法,改进观测手段,严格遵守WMO/GAW的《全球大气监测观测指南》要求,数据获取率不断提高,观测方法和手段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在监测技术方法、业务流程、运作模式、仪器标定比对、数据质量控制等方面达到了世界气象组织指定的技术指标,保证了技术装备、技术方法、技术路线的先进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