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从“舌尖”到“旋风”:中国纪录片产业探索激流勇进

  • 发布时间:2015-06-23 15:34:00  来源:新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上海6月23日电(记者许晓青 周文其王琳琳)记述中国“草根”工人诗人真实创作状态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在近日落幕的第18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绽放异彩。这部充满着原生态气息的作品,不仅一举夺得金爵奖最佳纪录片奖,而且引发了业界和坊间再度聚焦中国纪录片产业的前行之路。

  对于2015年的中国银幕、荧屏及互联网而言,纪录片可谓是一个“高调”的激流勇进者。年初,韩国纪录片《超级中国》在网上广为流传;5月中旬,集纳众多珍贵画面的时政纪录片《旋风九日》在全国院线公映;加之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一大批制作精良、令人耳目一新的战争题材纪录片亮相电视荧屏。今年上海电视节期间,《急症室故事》《烈日灼人》等最新国产纪录片,也获得了海外评委的高度赞誉。

  纪录片的生产者、发行者以及研究者几乎异口同声:一个纪录片的“黄金时代”正在到来。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前不久在上海电视节上发布研究报告称,从受众角度分析,中国的“纪录片热”已从“微观个体的喜爱”,向“宏观社会的流行”进一步提升。

  尼尔森、美兰德两家数据调查公司针对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中国电视纪录片收视情况及网上关注度数据得出了近似的结论,“25-34岁”的收视人群成为中国本土最忠实、也是收视需求最大的纪录片观众。在国内,包括卫星电视频道、专题纪实频道、网上播出平台等,纪录片主要吸引高学历、高职位及高收入的中国观众群体收看。

  一般认为,中国的这波“纪录片热”始于201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其互联网的点击量至今依然保持在纪录片节目的前列。

  最新数据显示《旋风九日》在商业院线斩获票房约1300万元人民币。来自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的崔燕振分析,一个更为积极的信号是,《旋风九日》上映前后,其预告视频总点击量已超过2000万次,对比“舌尖”系列的“百万级”点击量,实现了新的飞越。

  “‘纪录片热’从电视荧屏向电影银幕辐射,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旋风九日》制片人吕木子比喻说,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业电影院线,纪录片不是“主菜”,但如果能做出一道畅销的“小菜”也行。

  中国传媒大学纪录片研究专家何苏六教授认为,在中国,纪录片观众的培育已进入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良性发展进程,从《舌尖》系列到《旋风九日》,一批好作品的诞生可以带动观众、引导观众;与此同时,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播出政策也正不断释放出正能量,促进了这一波“纪录片热”持续发酵。

  据了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4年起对各地卫星综合频道实施每晚播出30分钟国产纪录片的规定,以及为配合2015年起实施的“一剧两星”政策,目前对卫星频道每天晚间9时20分至10时播出纪实类节目也进行了规定。专家认为,这些调控措施实施以来,已初显成效,一批纪录片爱好者形成了更加稳定的收视习惯,收看群体本身也在扩大。

  《我的诗篇》创作团队在获奖后表示,一部好作品的诞生不是为了得奖,而是在于坚持通过纪录片这样的载体对当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现状进行呈现和表达。

  何苏六分析,从纪录片摄制的视野看,当下的中国已不是孤立的、边缘化的被拍摄对象,纪录片镜头里的中国是“世界的中国”,这是一个很大的语境,对于纪录片的创意者、生产者而言,能获得更多观众的支持,也可以进一步促进纪录片走出国门,增进跨文化传播。

  今年6月,国内纪录片制作的重镇——上海广播电视台发布了涉及1.6亿元人民币的中外合拍纪录片项目,其中包括中韩合拍《超级中国》续篇《亚洲时代》等。

  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总监、屡获国际奖项的纪录片导演干超认为,在产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中国的纪录片生产更要不忘初心——坚持纪录片本体所呈现的人文关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独特表达。这也是中国纪录片不断在国际上获得奖项的另一层深刻含义。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