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行业探索循环经济新路径 废旧纺织品金矿待掘
- 发布时间:2015-06-23 08: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如果把每年的废旧纤维重新利用起来,可以超过全国棉花产量,也相当于节省了半个大庆油田的年产量
我国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率不足10%,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
应尽快建立完整专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的回收和再利用,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经济模式
以“‘旧衣零抛弃’现状与实现途径”为主题的“中纺圆桌资源再利用”论坛,日前在上海召开。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认为,“旧衣零抛弃”是废旧纺织品资源化利用的终极目标,是废旧纺织品产业的集结号,更是“十三五”纺织行业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为抓手,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
废旧纺织品金矿待掘
“去年我国的纤维加工量达到5000万吨,其中2000多万吨都在国内消费。按照一般3到5年折旧粗算,每年废旧纺织品的量在500万到1000万吨。如果把这些废旧纤维重新利用起来,可以超过我们每年的棉花产量。”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算了这样一笔账。
据介绍,废旧纺织品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纺织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下脚纤维材料,这在目前纺织企业生产中已经通过各种方式综合利用于各个领域。二是消费领域中不再被使用的服装、家用纺织品。我国首个关于废旧纺织品循环经济现状的白皮书《2014/2015我国废旧纺织品回收与再利用研究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已产生约2007.3万吨的废旧纺织品社会存量,其中化纤1377.7万吨,棉纤维562万吨。
作为纺织品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我国的纺织产业却受制于资源紧缺,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棉花、羊毛、化纤等纤维原料。
“闲置和浪费的废旧纤维一年用掉了半个大庆油田。这些废旧纺织品如果得到回收利用,每年提供的化学纤维可节约燃油2000多万吨,还可以减少8000多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中国再生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管爱国说。
为了挖掘废旧衣物这个金矿,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于去年启动了“旧衣零抛弃”系列活动,并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生态文明的高度来理解和行动。“‘十三五’时期,纺织行业资源节约的工作重点将由‘废’转到‘旧’的回收再利用上来。”高勇表示。
力促规模化规范化
面对大量废旧衣物,尽快建立完整专业的产业链,实现产业化的回收和再利用,形成“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闭合循环经济模式,为纺织产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永续动力——这已成为业内共识。
长期以来,国内从事废旧纺织品回收和利用的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二次污染严重,再生产品档次低。近年来,纺织行业企业普遍意识到,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资源紧缺的大背景下,必须打破废旧纺织品领域的“小、乱、差”现状,重构科学高效的现代化、产业化综合再利用体系。因此,一批企业开始重视和进入到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领域。
“我们坚持以企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引导废旧纺织品回收和综合利用向着规模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秘书长、环资委副主任孙淮滨说。
要实现废旧纺织品的产业化再利用,最大难点在于建立多渠道的规范的回收体系。由于缺少相关配套政策和标准,我国在旧衣回收方面还没有一个标准规范的回收网络体系。起步较早的上海、北京等地,也正在通过试点等逐步形成适应当地特点的回收方式。
“尽快形成规模化的回收,应该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管爱国建议,当前可利用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回收方式的创新,比如,可以考虑采用互联网、APP等方式。
作为去年刚进入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领域的新军,浙江华鼎集团的目标是打造一个面向全行业开放的废旧纺织品回收与综合利用的实验基地、为行业服务的技术平台。“进入这个领域我们有使命感,一定要高起点,要联合上下游企业共同努力。”浙江华鼎集团执行董事丁雄尔告诉《经济日报》记者,华鼎正在引进国外先进的分拣等设备生产线,将实现科学高效的旧衣分类分拣。
亟待政策完善各方给力
目前,我国废旧纺织品再利用率不足10%,与美、德等国的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利用在我国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破解社会回馈机制、回收渠道建设、技术研发和标准体系、市场推广、舆论导向乃至法律法规等难题。”王天凯表示。
作为纺织行业提升产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方向的一个新探索,废旧纺织品的产业化综合再利用还只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产业雏形,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亟须政策支持及各方的共同努力。
比如,国家产业政策优惠目前还未涵盖废旧纺织品领域。又如,目前的从业企业普遍产业链较短,还未进入产品成熟阶段。一些优势企业尽管攻克了研发环节难题,但由于成本高和市场认可度低,难以将其生产的再生原料加工为市场接受的产品。再比如,消费者对废旧纺织品制成品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大多数仍持质疑或观望态度。
“中纺圆桌资源再利用”论坛上,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要实现废旧纺织品综合再利用的产业化、市场化,相关政策的配套支持,企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广大消费者的接受和支持,一个都不能少。(经济日报记者 许红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