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2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一个村主任领着村民这样“种地”

  • 发布时间:2015-06-23 02:32:46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闫石于占海李世武孙超超

  辽宁省铁岭市调兵山市兀术街街道施荒地村,村主任名叫施立武,他今年40多岁,胆子大、办法多,以村集体成员为核心组建合作社,将土地股份量化,把大伙拢在一起来种田,还真搞出了不小的名堂。有效解决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保值增值、村集体组织功能激发等难题。

  定级、并户、抓阄推进连片经营

  2004年,施荒地村村委换届选举,施立武被选为村主任。新官上任三把火。施立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划分土地。之前,施荒地村将全村3600多亩土地分成不同等级,好坏搭配承包给农户。地块分散,制约了先进机械和技术的应用,效益不高。为解决这个难题,施立武采取“定级、并户、抓阄”的办法,推进土地的连片规模经营。

  “定级”就是将承包地根据土质和位置分为两等,一等地年租120元/亩,共3300多亩;二等地年租100元/亩,共280余亩。定级之后全村每人摊得1.75亩,地块当然是有好有差。施立武通过补差价的办法,即从村里1000亩机动地获得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每亩补贴20元给分到二等地的村民。这样公正公平了,但仍然解决不了土地分散的问题。由此,施立武想到了并户的办法。

  “并户”就是一些关系好的农户、种粮大户,自愿合伙并成一组,并选出一名代表参与抽签,抽到哪一块地,小组其他成员的地都与抽到的地块连在一起。这样一来,全村600多户,最终并成了不到200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块分散带来的诸如“春天找垄、夏天排水、秋天看地、机械作业”等一系列难题。

  公开、公平要坚持到底,村民们选择了抓阄拿地的办法。村里专门买来一副扑克牌,按花色从A到K进行排序,由村民抓牌定序。这就避免了按照传统办法做阄抓阄,没有抓到好地的村民认为阄有问题而反悔,相互扯皮。施立武说,抓不到好地只能说你运气差,抓着坏地,其实也不必担心,村里会给予补贴。

  重新划分土地,不仅解决了多年顽疾,也树立了施立武的威望,村民对他更加信任。但是,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效益最大化,还是困扰在施立武心头的一件大事。

  改栽水稻提高土地产值

  过去,施荒地村耕地全部是旱田,以种植玉米为主,基本靠天吃饭,年景好时每亩收入在350元左右。如遇天灾,基本收成都不敢保证。在市场面前,更没有“发言权”,粮食丰收了,增产不增收,饱尝卖难之苦。粮食涨价时,获得信息稍迟,手里余粮已所剩无几,大部分利润都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赚走了。

  分完土地后,施立武时刻琢磨着如何将村里的旱地改成水田种植水稻,以提高土地产值,增加农民收入。“旱地改水田到现在,不是能不能改,是必须要改,而且还要改成的问题”,施立武说。

  为此事,施立武经常在村里转悠,一次见到一位羊倌,二人交谈起来。羊倌说,据他经验判断,村里地势有高低差,水能自流过来,也能自流出去,施荒地村旱地改水田没问题。这极大鼓舞了施立武,但是否可行,还需要科学证明。施立武找到调兵山市道路公司,利用其专业设备,为全村土地测地差。测得数据表明,水在施荒地村完全能自流,也就是说种植水稻的基本条件是具备的。

  施立武提出旱地改水田的想法后,很多村民极力反对,不少人认为以前没做成,你就能行?为此,村里专门请来一位水稻种植技术员按照测量数据,设计了水渠路线,详述水稻种植可行性,形成了一份千亩稻田开发计划书,发放到每一位村民,进行动员。村民看到村里计划周密,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就同意了。2009年,水田改成后,种植的水稻获得了大丰收。

  合作社量化土地股份

  2009年3月,由施立武牵头组建的调兵山市富农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注册。

  对于组建起来的合作社,有些村民还有顾虑:第一,合作社经营不善怎么办?针对这类问题,经讨论,合作社对入社的土地每亩年保底分红350元。第二,有些原来的种粮大户认为,土地规模经营肯定有增值收益,施立武等村干部主张要成立合作社,是不是想自己挣钱?对此,施立武等村干部明确表态,“只要在村里干,就拿村里那份工资,不要合作社工资。但如果哪天我们落选了,如果合作社还需要我,那得先谈好工资。”第三,从来都没有种过水稻,合作社是否有能力种好?这个问题是有些村民针对合作社统一经营提出的。经开会讨论达成共识,即如果村民不愿意将土地交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可以自己耕种,但生产进程要与合作社同步,当然也可以通过合作社购买种子、化肥等物资。合作社形成了一份《施荒地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稻田开发合同》,并告示所有村民,绝大部分村民对此无异议。

  形成共识后,村里236户农民将自家承包地以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入股土地面积1350亩。为最大限度体现公平,把合作社办得更加规范,施立武带领大家起草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了财务、社务管理。为每位成员建立了账户,记载成员的土地股份(按亩计算,如1亩地记1股)、公积金、财政补助资产量化份额等内容。与其他合作社不同之处在于,合作社并没有按《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将财政补助资产平均量化到户,而是按土地面积平均量化。问起缘由,施立武说,按照个人承包土地面积记载股份更加科学,不仅看得清楚,更主要的是设置更加公平。不同农户人数不同,承包土地面积也不相同,如果按户平均量化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有失公允。土地股份合作社真正贡献要素是土地,而每亩土地的贡献水平是相同的,如果按户平均量化,那么每亩土地的贡献就不能公平体现。

  当年,合作社种植的水稻获得大丰收。等水稻销售一空,利润还没分的时候,村民就在议论,施立武几个人这次挣大钱了,等等。施立武等人力主将全部收益分给村民,因为组建合作社目的就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后经成员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每亩土地除保底分红外,再进行二次返还。

  关于利润分配,公平是一方面,关键是要公开透明。为此,合作社每年到年末都要向成员发放一张“明白纸”,详细记载当年每亩水稻的产量、单价、收入及成本明细。如2014年,合作社平均亩产水稻1000斤,每斤1.53元,收入1530元。每亩成本包括耕整地60元、育插秧150元、农资(化肥、农药、除草剂)160元、机收100元、用油35元、人工(管理、除草、修渠等)225元、电费50元,共计780元。每亩地净收益750元。一份份账单都经得起成员查阅,一个个数字都使合作社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看到加入合作社带来的收益后,村民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并提出不再签订保底分红的协议,从这时开始合作社与成员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联结关系。到2013年,全村所有土地都改成水田,并且都加入到合作社。

  在施立武的带领下,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村民来自土地的收入逐年增加,从2009年每亩土地分得504元,到2014年每亩土地分得750元。

  从种植到深加工

  办社之初那几年,合作社将稻谷送到加工厂,加工厂加工后,将大米及稻糠交回合作社,合作社向加工厂交付加工费。但有次合作社将8万斤稻谷拉到加工厂,加工厂送回来大米加稻糠共计7.8万斤,差了2000斤。按照经验,这8万斤差个三五百斤是正常的,但这次太离谱了。

  精明的施立武感到此中必有蹊跷,也更加坚定了他办加工厂的想法。为此,施立武叮嘱送稻谷的工人在加工厂多留个心眼,看看稻谷数量到底差在哪里,顺便也看看加工的流程。

  几次下来,施立武对稻谷加工的行业“潜规则”了如指掌,对合作社办加工厂也更有信心。2014年,经过成员代表大会几轮讨论决定建自己的稻米加工厂,如今加工厂已经运营。为了更好地销售产品,合作社还注册了“兵山大米”商标,2014年还被评为铁岭市著名商标。施立武粗算了下,通过加工,种植水稻每亩的收益至少增加100元。他说只有合作起来,走产加销一体化的路子,才能把利润牢牢地留在自己手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