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农技员服务“三农”更给力
- 发布时间:2015-06-23 02:32:41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杨丹丹
今年“五一”期间,安徽省肥东县店埠农技推广区域中心站刘霞被授予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她一起获得此项殊荣的还有太和县农技推广中心曹军和枞阳县会宫镇农技站王志信,3位基层农技员同时荣获荣誉在安徽尚属首次。
获奖后,刘霞感言:“这些年来,我深深感受到了农技员职业地位的大幅提高。能够为农民朋友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是一种荣幸,我为自己的职业选择感到无悔。”
近年来,安徽省农委不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为农技员“点赞”的氛围,让农技员成为体面有尊严的职业。
“‘农民满意的农技员’评选等工作的开展,为加强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和管理工作探索了新路。”安徽省农委主任孙正东介绍说,安徽省将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农技人员专业技术岗位动态调整机制,不断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与社会化服务相互融合补充,完善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想干事、会干事、敢干事、不出事、干成事的农技推广队伍,为实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体制理顺,让人留得下来
“以前,农技员啥工作都干,什么计生低保、卖农资农药等等。2009年,农技站重新划归县管后,农技员的重心工作从之前的乡镇工作回到了农技的本业上。我们的事业编制解决了,工资能够正常发放,办公经费也得到了保障。”宿松县汇口镇农技站站长王斌介绍说,农技员回归到了公益性岗位,跟经营性活动彻底分离,终于可以“一心一意干好农技的事”。
长期以来,地位低、工作苦、待遇差成为基层农技员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2007年起,安徽省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创建了“县办县管”模式,即通过实施以国家和省级投入为主,县级管理为主,以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建立县、乡两级公益性组织机构和村、户两级服务网,构建垂直管理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2011年3月在全国率先完成全省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这项改革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保障了农技推广工作开展,基层农技推广‘线断、网破、人散’的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安徽省农委副主任周世其介绍说,全省乡镇农技推广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条为主”的管理体制,人、财、物“三权”归县农业主管部门管理,资金管理体制理顺,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实行财务单独核算,其人员、办公经费由县财政列入预算,全额供给,人员工资实行打卡发放,办公经费实行包干。资金由县财政按月划拨到县农业主管部门,并由县农业主管部门按月划拨到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输送“血液”,让队伍变“强健”
“农民在生产中只要发现了问题,都会来找我们。”蒙城县白杨林场农技推广员陈友祥自豪地说,农技推广站承担着全乡两万多人的农技推广服务。他本来学的是种植专业,但通过一系列培训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不断掌握农机、畜牧等方面的技术知识,成了站里的“多面手”。
“2014年,全省有2821人参加支农岗位考试,共招录支农人员210人,其中农技推广岗位人员招录71人,使多年来农技人员负增长的问题有了突破。”周世其介绍说,安徽省把强化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当作推进农技推广工作高效开展的关键环节。在抓好农技人员编制落实的同时,该省将特岗计划纳入“三支一扶”工作中的支农岗位项目计划,既解决了单一实施农技特岗计划人员待遇、工作经费且工作量大的问题,也解决了实施特岗计划结束后人员的归宿问题。
不仅要让农技员后继有人,更要带出作风硬、能力强的农技员队伍。安徽省农委连续4年采取集中、分专业的方式对农技人员进行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和产业生产技术培训。值得一提的是,去年还加大力度启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教育工程,鼓励支持基层农技人员参加学历提升教育,并给予每人学费90%的补助,共有1000多名农技人员参加全国成人教育统考并被录取。全省92个县(市、区)还建立了农业科技网络书屋。
改善环境,让服务更贴心
“以前庄稼有毛病了,俺们想找个农技人员帮忙看看,得跑十几里路到乡政府。现在,农技中心搬到了集市上,还有专门的综合服务大厅,宽敞亮堂,不但俺们进出方便,而且农技人员还能面对面指导服务,真是太好了!”凤台县丁集乡农民田学超向记者说起了农技站“搬迁”的好处。
凤台县丁集乡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中心的办公楼算得上是整个集镇上的“标志性建筑”:一楼的咨询大厅内安放着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触摸屏,大厅一旁还设有农资展示、农种展示、标本展示柜台;二楼则设置了检验室、培训室,电脑、检测仪器等设备仪器。由于地处闹市又很显眼,前来咨询的农民很多。像这样一站式的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已遍及安徽各县。一些服务中心甚至还综合了农水、林业、水产、植保等多个服务功能成立综合站,农民们只要去服务站,一趟就能解决多个技术难题。
在每个乡镇,农技综合服务站都是当地最显著的建筑物。安徽省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县办县管”后,使人、财、物“三权归县”,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办公场所,改善了农技推广“无钱打仗”的情况。与原来的农技推广站由乡镇管理相比,“县办县管”要求各地建专门的农技推广服务大厅,既为农技人员搭建了服务的阵地,也拆除了束缚农技推广的“樊篱”,拉近了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距离。
管理创新,让工作有劲头
“这么多年来,我种粮从来不发愁,因为我有一位好导师。”五河县小溪镇的种粮大户朱志新向记者夸耀道。他口中的“导师”是指小溪镇农技站站长李树品。每逢农事关键节点,李树品都会不请自到,上门查看苗情、提供农技指导。除了朱志新以外,李树品还是其他9位示范户的“直接负责人”。原来,安徽省以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依托,大力开展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农技推广服务,规定每位农技人员必须为10至20个示范户进行入户指导,随时接受农业部门和农民的考核。
“这项活动的开展,使得参与服务的农技人员数和农技人员服务入户率、农民满意度大幅提高。去年,全省14367名基层农技人员开展包村联户服务,占在编在岗基层农技人员的91.2%。”安徽省农委科教处处长张韪介绍说,重形式,更要重效果。为防止出现农技服务形式化,他们专门请入了第三方进行追踪、查访进行效果评估,每个月进行绩效考核并公布结果。通过这种“倒逼”机制使得农技人员提高服务质量。根据不同季节,结合关键农时农事,发动全省1.7万多名农技人员和省16个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开展送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及时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河湖塘边、畜禽圈舍。
如今的农技员不再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从去年开始,安徽省、市、县三级均开展“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一批来自基层的“农民满意农技员”脱颖而出,他们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感人事迹也首次为大众知晓。评选结束后,安徽省农委专门把这些事迹材料汇编印制了安徽省农民满意农技员先进事迹。这本充满正能量的《奉献在江淮田野上》已成为社会各界了解农技员的宣传用书。
“这项评选活动今后将成为一项常态工作。对评选出的‘农民满意农技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与职务晋升、职称评聘相挂钩,优先安排参加各类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并在学习费用补贴、学习时间安排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周世其介绍说,通过开展“农民满意农技员”评选等多种活动载体,推进全省农技推广工作迈上新台阶、呈现扎实高效开展的新局面。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