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知识赚钱
- 发布时间:2015-06-15 07:00:25 来源: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6月13日,深圳南山深圳大学城,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汇丰商学院报告厅。一场名为“PSY+互联网”的活动正在上演,主题是:CEO的创业心理学。
这是一场很难归类的活动,既非心理学讲座,也非创业者论坛。这种强烈的跨界感,也是活动主办方壹心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家心理学细分领域的新媒体,创业数年间相继推出心理FM、口袋心理测试等APP以及心理学人网络社区——心理圈,逐渐成长为国内最大的心理学网络服务平台。
在旗下多个心理学应用获得海量用户之后,公司创始人黄伟强决定让原本低调的“壹心理”品牌走上前台。而提高在大众领域的知名度,也是投资方北极光去年A轮投资数百万美元后最主要的要求。
增加品牌曝光度的一个做法,便是推出类似TED大会形式的“PSY+跨界演讲”系列活动。
●南方日报记者 牛思远
创业故事 千万级用户没花一分钱推广
“我们现在用户有1000万,没花一分钱做推广。”黄伟强得意地说,目前同行中的第二名,用户量还不到50万。
200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心理学专业的黄伟强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创建了蓝心网,成为当时流量最大的心理学网站之一。后来,黄伟强“二次创业”,于2011年10月创立了心理网,并在近一年后正式更名“壹心理网”。
如今,壹心理全网注册会员1000万,是国内访问量第一的心理网站。其中,壹心理网站会员500万,日均网站独立访客20万,页面访问量100万;心理FM的APP注册用户300万,口袋心理测试客户端注册用户200万;其心理学人网络社区“心理圈”,则活跃着158个心理社团、576家心理机构以及3317位心理咨询师。
作为专注于心理学这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壹心理用4年不到的时间做到千万级用户量。在黄伟强看来,这个成绩充分说明了自己公司执行团队在平台运营能力上的强大。
事实上,这也是黄伟强本人的标签。这位心理学专业出身的创业者,有着深谙大众心理的独特能力,这让他在互联网社交平台兴起的时代颇能“呼风唤雨”。
早在2008年,黄伟强就是玩“饭否”的潮人。微博、陌陌、豆瓣等很多互联网社交产品,他都是前100万用户。2009年新浪微博兴起,黄伟强又成了第一代“草根达人”,他在2010年的粉丝量在总排名中高居第33位。
在腾讯推出微信后,黄伟强也是最早的尝鲜者。2012年他曾帮助一位朋友在一周时间里增加了100万微信粉丝。而壹心理自有公众号也几乎是微信最早一批经过认证的公众号,充分利用了平台初期受众的知识焦虑,在零推广的情况下迅速实现了超10万关注者。
“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生态环境,不同的时间节点也有不同的做法。”对于如何利用开放平台提高流量,黄伟强一言概之:“反应一定要快,第一时间入驻开放平台是有红利的。”
现在,壹心理旗下的产品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社交媒体矩阵:仅在微信公众平台就有“壹心理”、“心理FM”、“壹心理测试”、“趣味心理学”、“治愈系图片”、“心灵治愈课”、“热点心理学”等众多公众号。在新浪微博上,公司旗下也有@壹心理、@心理FM、@心理圈、@心理学入门;网易微博上则有@实用心理学等。
而除了官方网站、移动APP矩阵和社交媒体矩阵,壹心理在人人小站和豆瓣平台这两个平台上分别拥有110万和80万用户,其他新闻及邮箱客户端共计700万用户,并悄然进入方兴未艾的浏览器轻应用——UC浏览器轻应用260万用户;QQ浏览器轻应用820万用户。
产品特色 做细分领域的“果壳网”
“我们更像心理学领域的果壳网,而不是知乎。”黄伟强说,壹心理的定位是做一个连接专业心理学人士和社会公众的平台。这种定位之下,知乎那样UGC(用户原创内容)便行不通了,因为壹心理要传播的不是没有技术含量的“心灵鸡汤”,而是需要专业人士来做的心理学知识应用。
从团队结构和用户特点上,壹心理也与果壳网非常像。壹心理团队主要由专业编辑和互联网运营人士组成,超过50%的成员是心理学学士、硕士或博士。目前网站用户呈现出较高的专业化特点,其中约有10%是心理学专业人士,80%是心理学爱好者。
壹心理网站也像果壳网,是一个兼具媒体和社区功能的主题网站。在壹心理网的“心理学杂志”栏目,有100多位兼职翻译,每天翻译国外最新的心理学资讯,并与国内各大高校心理系、国内知名心理机构保持紧密合作,从心理学的角度,为网络用户、传统媒体的用户解读最新的新闻事件。
这种做法,与果壳网在热门事件中的科普专家形象颇为相似。不过,相比起果壳网偏向理工类的科学话题,壹心理的内容明显与普通公众要更接近一些,而用黄伟强的话来说,心理学作为“社会科学中最科学”的专业,是能够马上应用在生活里的。
“我们现在最受欢迎的文章大多数是婚恋、职场等话题,这些都属于心理学范畴。”黄伟强介绍,而在这种订阅专栏文章的方式之外,壹心理还提供了三个递进关系的应用产品:心理电台、心理测试和心理咨询。
其中,心理电台主要为大众提供“治愈系”心理FM节目,将积极心理学的元素融入到声音里面,以达到“治愈心灵”的效果。心理FM作为最成功的心理应用之一,截至2014年12月已在17个有声平台上线,有330多位心理主播,300万注册用户,每天节目收听次数超过110万。
如果说心理电台还是一个浅层的应用,那么心理测试则在专业性上更进一步。壹心理为个人用户、各大合作网站、传统媒体以及企业用户提供不同类型的心理测试。1200多个心理测试包括不计算常模样本的趣味测试,以及用于专业测试的自评量表。
而专业性最强的心理咨询服务,并不由壹心理直接提供。依托于心理学人在线社区“心理圈”,壹心理网罗了全国超过3400个心理机构、团体、咨询师,并认证了超过300个专业人士成为其心理咨询师。
行业分析 2B业务挣钱 2C业务等风来
作为新媒体和知识社区类型中最出名的两个中国创业公司,果壳和知乎在很长的时间内也几乎被认为是国内“唯二”的此类公司。但无论是果壳还是知乎,在商业模式上都一直遭遇质疑。壹心理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考验。
2010年3月,美国问答SNS网站Quora获得首轮融资,初创估值已是8600万美元的规模。同年11月,果壳上线,12月,知乎上线,这两个致力于经营高质量内容及高素质用户的网站被认为是Quora“在中国下的两个蛋”。
在创办初期,知乎与果壳的用户重合度极高,但此后有着工程师特质的知乎在产品开发上迅速发力,保持较高的用户量增长,社区活跃度持续提升;而浓重科学家特质的果壳则屡屡抓住新闻热点,借力社交平台和媒体转载扩大了品牌知名度与公信力。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果壳酝酿并启动了转型计划,与一些商业科技品牌合作,为他们讲述品牌故事。据称,这个商业玩法在2012年、2013年分别给果壳网带来了500万元、1000万元的收入,在2014年的目标则是2000万元。
与此同时,果壳又结盟美国免费网络公开课平台Coursera,成立MOOC学院,翻译并引进海外的教育资源,然后导入学习欲望强烈的自有用户,进而利用媒体品牌去寻求更多的课程授权,试图打造全球在线教育在中国地区的分发入口。
相比之下,凭借心理学的天然特性,壹心理一开始就找到了挣钱的路子。心理学咨询作为一种传统服务,一直就有专门的心理学咨询公司在做这种业务。壹心理的合伙人之一郭永兴,就曾从事这个工作,服务过不少国内外的500强公司。
“外国企业采购心理学咨询服务,主要是作为员工福利,中国公司则是把这个当作管理咨询服务的一种。”郭永兴介绍,在加入壹心理之后,这位心理学博士把大量的线下心理咨询公司与心理咨询师引入壹心理平台,而壹心理则为他们提供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全员心理管理技术)服务支持。
但在这种收费的2B服务中,壹心理提供的只是能够通过网络完成的标准化产品,如用问卷开展的心理评估,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则交给线下的心理咨询公司或心理咨询师。在黄伟强看来,在大众还没有形成付费购买心理服务的习惯时,先做好企业市场是一个现实的选择。
投资人点评
北极光创投投资经理于芳:
垂直细分领域更易建立完整生态
我本身也是壹心理的粉丝。他们的网站有一段时间就是我网页打开的默认页。
壹心理和果壳、知乎一样,都是重度内容分享社区,连接用户和行业专家,为用户提供更精准、优质的信息。壹心理和知乎、果壳不一样的地方是,它的内容更加聚焦,专注于心理学领域,也正因为如此,壹心理比果壳和知乎更容易建立自己线上和线下的完整生态。
此外,壹心理有了线下专家和资源的优势,有更多的想象空间。不仅能更及时有效地服务线上用户,而且能拓展出更多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心理服务,比如在线的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以及针对企业员工的系统心理学服务等,这是当前中国现阶段大众需要的,也是未来的趋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