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贵州:“绿镜头”中感受“点绿成金”的神奇变化

  • 发布时间:2015-06-13 01:30:4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人无三两银”,这是人们对贵州最经典的表述。前两句很精准地描述了贵州的地理气候特点。第三句则形象地说明了由于自然环境恶劣而造成当地经济欠发达的状况。近年来,贵州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曾经的环境劣势悄然转化为优势。初夏时节,记者随“绿镜头·发现中国”采访团走入贵州,切实感受了贵州“点绿成金”的神奇变化。

  爽爽的贵阳:大数据产业新高地

  贵阳:19℃—26℃,北京:21℃—33℃,广州:26℃—32℃,这是5月26日三地的气温。这一天, 2015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阳开幕。

  气温与大数据有何关系?殊不知正是贵阳的凉爽,使其具备了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据贵阳市政府发改委总经济师周文捷介绍,“爽爽的贵阳”自然条件与有印度“硅谷”之称的班加罗尔相似,气候凉爽,清新的空气稍微过滤就可以直接进入机房,夏天几乎不用开空调,这对恒温很高要求的大数据存储,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时,贵阳的地质构造稳定,地震、台风等灾害罕见,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对大数据企业有很强的吸引力。在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不约而同地落户贵阳市贵安新区之后,数十家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也将数据中心搬到贵阳,使贵阳及周边区域成为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的数据聚集地之一。从现在全国的数据中心布局看,贵阳是长江以南重要的大数据节点城市,而且是南方数据灾备中心。这些都让贵阳从信息产业的末梢变成了中枢节点,成为大数据市场的中心地段。

  “其实这也是一种特殊的气象资源,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资源。”中国气象局副局长许小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除了太阳能风能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气象资源,这种特殊的天气条件,也可以成为一种资源,有效利用将成为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

  据介绍,2014年,贵州省全年大数据信息产业实现规模总量1460亿元,同比增长62%,基本实现预期目标。全省电子信息产业单月规模达到130亿元,实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市场主体正在不断壮大,全省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企业共1721家,较2013年底增加了400余家,新增大数据及关联产业注册企业263家。其中电子信息规模以上企业295家,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骨干企业38家,阿里巴巴、惠普、富士康、亿赞普等一大批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相继入驻,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服务等要素汇集贵阳,为发展大数据产业提供了后续的有力支撑。

  绿宝石黔南:打造绿色金山

  翻开世界地图,沿北纬25度环视会发现,除了海洋、城市和沙漠外,在中国贵州南部有一处茂密的原始森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学者经实地考察后评价:“这里是世界同纬度上最后一块绿宝石。”这块“绿宝石”就是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荔波。2007年,这里与云南石林和重庆武隆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项目第一批提名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而在黔南州,同样的风水宝地可不止荔波一处。

  守着这样的优美环境,黔南州却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如何既能保护好长江、珠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又可以发挥生态优势、实现后发赶超呢?

  “如果说优美的生态环境是大自然赐予的一份厚礼,那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绿色家园则是答谢大自然的最好表达。”黔南州副州长陈有德认为这样表述他们的想法。

  陈有德介绍说,依托黔南州的丰富森林资源,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绿色金山打造工程”,立足黔南州特有的山地自然地貌,调整山地种植业结构,培育茶叶、刺梨、无患子等各类特色经果林,发展观赏花卉苗木业、森林旅游业。力争到2017年,完成造林绿化任务106万亩;完成森林抚育和低产低效林改造30万亩,实现全州林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全州森林覆盖率达58%以上;努力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使得森林旅游业产值达5亿元。

  同时,在茶叶种植面积达200万亩,产值达80亿元以上;刺梨种植面积达50万亩、力争产值达55亿元;无患子面积达25万亩,力争产值达5亿元;建成5个以上森林景观亮点或产业培育亮点,全州花卉观赏苗木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实现产值20亿元。

  生态黔东南:让民族文化成为亮丽名片

  位于黔东南州的丹寨县,以其气势宏大的梯田在摄影界颇有名气。丹寨梯田顺山势开垦,层层叠叠,从山顶一直延伸至山脚,宛若一条条彩带。在这里,水稻等作物种植不仅是当地传统的耕作农业,而且也成为一种艺术吸引了许多人的关注,成为当地生态与文化旅游的重要名片。

  离丹寨县城东北部3公里的卡拉村,则在网络上名声远播,在电商大发展的背景下,以其著名的鸟笼制作工艺而被冠以中国鸟笼第一村的称号。卡拉村共114户478人,是一个苗族聚居的行政村,卡拉鸟笼村内绿树如阴,古树参天,苗族吊脚楼别具一格;手工鸟笼工艺在该村源远流长,选材考究,精雕细刻,做工非常精美,远销省外及东南亚地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村里85%以上的农户以制作鸟笼为主要经济来源,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卡拉村的“鸟笼制作技艺”已入选贵州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该村还是丹寨县芒筒筒芦笙的发源地之一,寨内人人能吹芦笙曲、能跳芦笙舞,这些都让卡拉村的经济发展有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黔东南州副州长潘亮介绍说:“以苗族文化和侗族文明为主的多民族文化特色显著,让黔东南州有着世界级、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8项,属于国内地市州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一个国家级地质公园,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侗族大歌, 275个民族文化村寨,还有两个世界级自然博物馆……正是这些丰富的生态、民族、文化特色,给了黔东南经济发展打上深深绿色的标签。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