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环保产业扩张大跃进?第三方治理公司资金链存隐忧

  • 发布时间:2015-06-11 14:3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杨国华 索炜  责任编辑:罗伯特

  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环保政策密集出台,政府及社会各界空前重视环保,环保企业的春天似乎到来。

  在5月25日发改委上线的PPP项目库中,环保类PPP项目数量最多,总计达到370个,数量上占比达35%。

  热火朝天的国家政策支持和铁腕治污的形状下,环保企业纷纷“赶”为人先,竞相抓住机遇,欲实现企业利益和社会环境改善的“双赢”。

  一时间,环保股崛起,环保概念受热捧,众多中小环保企业走上了并购、扩张的道路。

  然而,急速扩张背后,巨额资金投入与回收周期长之间存在的矛盾,或时刻困扰着第三方治理公司的资金链,据了解,个别上市公司通过轮番融资或不断增加贷款方式以求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对此,专家表示,环保产业大蛋糕虽然诱人,但投资回报周期长,难以形成有效的商业模式,对企业是巨大的考验。

  “第三方治理”企业动辄投资过亿 资金流转困阻存可能

  今年一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意见》,意味着酝酿已久的环境第三方治理从国家层面正式破冰。

  诱人的蛋糕激发了“第三方治理”企业的热情,而如今的环保产业,如同一场令人垂涎欲滴的饕餮盛宴,催动着巨头们加速跑马圈地,不少巨头为了急速扩张,如“撒钱”般地将巨额资金投向各地。

  这其中就有国资背景且已上市的某第三方治理公司。

  据该国资背景公司资料显示,其工程项目分布于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共计49个城市,位居国内水务行业前列。

  数据显示,自2014年下半年,该国资背景公司便开始大规模的扩张步伐。2014年7月,该公司发布公告称,将以TOT方式以共计9300万元投资山东某地两个污水处理厂项目。

  随后半年内,该公司先后拟投资1.28亿元、1.23亿元、1.51亿元、2.21亿元以及1.52 亿元人民币并购或获得临沂市、马鞍山市以及铁岭市等多个中小型污水处理公司或特许经营项目。

  2014年12月16日,该公司预估4.17亿元总投资山东省某污水处理厂项目。随后12月19日的同一天内,上述公司出资近2亿元收购辽宁某水务公司和某地生活污水处理厂项目。

  进入2015年,该国资背景公司继续扩张步伐,统计显示,截至到今年4月,该公司已投入40多亿元投建多个污水处理厂。

  此外,该公司还拟2.93亿美元(约合17.93亿元)收购位于大洋洲的某国固废处理公司。

  而另一个加速扩张四处“撒钱”的,则也是已上市的一家民营巨头。

  公开数据显示,上述民营巨头先后以6.81 亿元收购某节能企业及投入近4亿元建设某温煤焦油轻质化废水处理项目。

  截至5月,这家民营巨头仅2015年以来已公告的重大投资项目合计金额已超过百亿元。

  事实上,上述两公司只是目前环保产业持续发烧状态下,巨头们疯狂抢滩市场的一个缩影。

  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国内环保产业项目融资难一直都是第一大问题,随着我国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重视,该行业内的某公司2015年以来光新项目、新并购的投入就高达上百亿元,在快速扩张的同时,风险亦不可忽视。

  那么,环保第三方治理的蛋糕真的那么大吗?从实践上看,也有部分企业由于亏损、搬迁、减产、关停等原因,拿不出资金来进行第三方治理。

  “环保类公司因其高度依赖财政补贴,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宋清辉称。

  环保产业急速膨胀 产能过剩风险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急速扩张背后,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由于行业特性,回收周期长或时刻困扰着第三方治理工资的资金供应链。

  因此,一些上市公司为筹集资金,分别通过轮番增发或贷款等融资方式以求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经营压力和风险率。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大部分特许经营项目收益预期为8%-10%,而这还只是预期收益,如果项目一旦达不到预期或个别项目出现意外,那么急速扩张下的企业,其资金链或将受到严重威胁。

  而上述可能,也被不少业内人士所担忧。“这种风险是可能存在的,一旦出现政策变动,或达不到预期,这些问题都可能暴露出来。所以,我们公司一直在强调品质,我始终认为,最终赢得市场的不是你企业占的地方有多大,而是依靠产品质量和服务的品质。”博天环境集团董事长赵笠钧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达上述观点。

  事实上,收益预期确实可能存在较大变动,并且一旦实际收益比预期略微降低,本该盈利的项目则可能成为企业包袱。

  例如上述国资背景公司其下属公司某项目,因年度投资收益率不足6%而将其转让。

  不过为了全国布局,上述两家公司还是通过大量贷款和定增补血方式来补充现金流。

  2014年,先是国资背景公司募集资金总额接近25亿元,而上述民营巨头也于近日发布定增预案,拟募资30.96亿元,用于3 个BOT 项目、1 个TOT 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媒体报道称,2015年,上述的民营巨头公司已公告的重大投资项目合计金额达89.47 亿元,但截至2015年一季度,公司货币资金8.58亿元,资金需求存在较大缺口。

  除了通过定增募集资金,向金融机构贷款也是个别第三方治理公司的资金主要来源之一。

  例如该国资背景公司,现已证实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该公司先后以委托贷款方式为下属子公司贷款高达近20亿元。

  事实上,疑虑重重的还有上述的民营巨头公司,在环保产业热情高涨的今天,该民营巨头公司一边增发募资扩张市场份额,一边却是持股人大量减持套现。媒体报道指出,特别是在今年发布增发预案欲募资30多亿元前,该民营巨头就出现了持股人大量减持套现60多亿元现象。

  宋清辉告诉新华网记者,环保类公司因其高度依赖财政补贴,业务扩张速度过快,加上因环保产业自身急速发展,带来的激烈竞争,产能肯定会存在过剩等值得市场投资者注意的潜在风险。例如,中国光伏企业所面临的困境就是个生动的案例,环保企业应引以为戒,否则该行业将迎来黑暗十年。

  而天一环境董事长王冰也认为,盲目的扩张或引发诸多风险。

  “很多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对于水处理设施这方面的规模的增加,会产生一些负面的问题。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项目更多会造成项目建设期的拖沓,项目资金不足造成项目处理不佳,不能按期完工,不能及时处理产生的污水。”天一环境董事长王冰则新华网记者,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项目没有选择,对于运营企业技术范围不能覆盖的这种市场存在的污水处理需求也进行一种收购性的并入你的运营企业规模,也可能在《新环保法》或者是《水十条》比较严厉的环保政策下,成为一个“烫手的山芋”,这个还是要量力而行。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