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0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建立颅内外动脉硬化临床诊断分类标准

  • 发布时间:2015-06-11 01:31:10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治疗手册

  数据显示,中国脑卒中发病率居世界第一,每年因患脑卒中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年增长率达8.7%,且已上升为我国居民的第一位死因。全国现存的3/4脑卒中患者患有不同程度的残疾,每年的社会经济负担高达400亿元。因此,研究脑卒中的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医学界亟待解决的一道科研难题。日前,由国家卫计委主办的第五届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周华东教授作了题为《应当重视颅内外动脉硬化在脑卒中防治中的重要作用》的专题报告并提出,在脑卒中的二级预防中,不仅要重视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的防治,而且更要重视颅内外动脉硬化的作用及其治疗。他在研究报告中建议,可以将仅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但尚未发现颅内外动脉硬化斑块的患者,划为脑卒中低危人群;而伴有严重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建议划为脑卒中高危人群。

  在过去的临床治疗中,脑动脉硬化的诊断时有使用,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对脑动脉硬化的观察越来越细致。同时,脑血管介入技术的发展也使脑血管病的防治手段有了显著的提升。周华东教授认为,为了更加明确颅外颈动脉与椎动脉等血管病变在脑卒中发生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借用近年来介入领域多采用“颅内外动脉硬化”的提法,从而更加突出了头颈部血管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危险性。目前影像学关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描述比较详细,但是临床诊断却过于简单。为了突出颅内外动脉硬化在脑卒中发生中的危险性和重要地位。周华东教授建议,临床和影像学需要使用统一的分类名词,并制定明确的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诊断标准。

  通过理论研究和大量的临床试验,周华东教授提出了颅内外动脉硬化的诊断分类原则。首先,根据部位分为颅内动脉硬化和颅外动脉硬化。颅内动脉包括: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后动脉。颅外动脉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且,分左、右侧描述。第二,根据动脉斑块性质分为钙化斑块、非钙化斑块,混合斑块;包括易损斑块。第三,可以根据动脉内中膜厚度进行分类。第四,还可以根据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类。按照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中、重。动脉狭窄50%—70%为中度狭窄,50%以下为轻度狭窄,70%以上为重度狭窄。第五, 动脉狭窄特殊病变。1.动脉狭窄长病变,表现为动脉狭窄长度大于10mm病变。2.动脉狭窄串联病变,表现为动脉存在两处以上狭窄病变。3.动脉狭窄并联病变,表现为动脉狭窄存在于2根以上动脉。4.多发颅内外动脉狭窄,表现为串联病变与并联病变共存。

  业内人士认为,周华东教授对颅内外动脉硬化分类标准的描述意义重大,有利于影像学和临床诊断名词的统一和规范,有利于筛查脑卒中危险因素,有利于观察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的防治效果,有利于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指征的掌握。

  周华东教授对颅内外动脉硬化临床诊断分类标准的阐述,引起了与会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评价。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蒲传强教授建议,组织专家进一步论证颅内外动脉硬化诊断的分类问题,以专家共识形式发表后在国内推广应用。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