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100元 职业观众是门产业
- 发布时间:2015-06-10 08:32:09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刘悠翔
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过5000名职业观众坐在全市的二三十个录影棚里,鼓掌、欢呼、大笑、流泪,然后在电视节目录制结束后拿钱走人。节目组每请一位观众平均花费100元左右,据此计算,2014年北京的职业观众市场规模约为1.8亿元。上海的情况与此类似。
第三层“群头”月入3万元
“啊,难道还有钱拿?”2015年4月27日,一家电视台综艺节目录制现场,坐在记者左边的一位大妈感到很惊讶。大妈来自北京大兴,这是她第一次参加电视节目录制。听说能上电视,录制地点又在家门口的星光影视园,她就跟几位邻居一块报了名。
录影棚门口挤挤攘攘。在1200平方米的录影棚里,观众席和舞台两侧的选手池最终塞满了人。大爷大妈被安排在观众席后排不显眼的位置,在那里坐5个小时,没有报酬。坐在观众席前排的是年轻观众,每人可以拿到50元,但规矩很严:不能早退、打瞌睡或者玩手机,需要在每个选手表演时鼓掌或者投否决票,并在主持人访谈选手时认真听故事,作出反应。
这些领钱的观众被称为“职业观众”,组织他们来录制节目的人叫做“群头”。层级制是“群头”社会最常见的形态。直接与大爷大妈和年轻观众打交道的“群头”,处于最底层。
李宁混到了第三层“群头”。2007年,他离开山东菏泽的城中村来到北京。当了一次职业观众以后,这名“80后”决心做“群头”。奋斗7年多,李宁已经不需要直接招人了。每招一名年轻观众,上线会给他60元,他再按50元的价格把活儿派给手下的小“群头”,自己抽取10元的提成。如今,李宁每个月收入超过3万元,还把20岁的胞弟接来北京入伙。
湖南人李子辉是处于金字塔顶端的那类“群头”,他直接从节目组拿钱。李子辉生意最好时一个月赚过十几万元,如今他已经几年没去过节目现场,平时与节目组的负责人喝喝咖啡,通过电话指挥手下的“群头”。
根据观众网的数据,在北京,平均每天有超过5000名职业观众坐在全市的二三十个录影棚里,他们鼓掌、欢呼、大笑、流泪,然后在电视节目录制结束后拿钱走人。节目组每请一位观众平均花费100元左右,据此计算,2014年北京的职业观众市场规模约为1.8亿元。据李子辉估计,上海的情况与此类似。
别小看这个产业链
如今,“群头”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了。某文化类节目第一季开播时请200名美女做观众,价格高于普通观众,每人给200元,这引发了“群头”的激烈争夺。到了第三季,节目组缩减预算,只招100名观众,每人100元。价钱低了,但还是很难抢到生意,最终抢到的是该节目的一位导师——他包给了他的亲戚。
过去,进电视台录节目曾是一件稀罕事。为了成为央视综艺节目和春晚的观众,有的人甚至不惜为此花钱、托关系。
观众的地位在1997年发生改变。在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里,观众被邀请上台和明星一起做游戏。2000年前后的《幸运52》《开心辞典》,台上台下玩游戏的都变成了普通人。此时,各类综艺节目蓬勃发展,对观众的需求量急剧增加,电视节目组开始花钱请观众。历史更加久远的群众演员充当了第一批职业观众,他们在观众席填坑,并按节目组的要求鼓掌、欢呼。而群众演员的中介,也就是“群头”,摇身一变,做起了职业观众的倒卖生意。
2004年以来的选秀节目更进一步,要把普通人到变成明星。在随后10年里,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到电视综艺节目产业中。
作为综艺节目的延伸活动,明星嘉宾的接机也成为产业。北京一家观众公司兼营接机业务,“开发出了5万元的接机套餐,包括七八个拍照的,二三十个尖叫痛哭的,还有四五个哭晕的,清一色的都是长腿美女。”该公司的负责人说。
观众不是活道具,是大数据
张拓的职业观众网站创办于2008年。
2005年,张拓在央视的一档财经节目实习,耳濡目染,满脑子都是新奇的经济思想。当他听说央视每个月需要职业观众8万人次时,顿时觉得这是一门不错的生意。
爱看明星的观众大多爱“晒”,张拓的职业观众网站也提供这样的社交平台。张拓建立的观众数据库也为他带来了收益。节目组根据张拓的反馈,对观众提出精确要求,“比如某婚恋交友类节目需要38岁~48岁的观众,我向符合要求的观众精准推送信息,每条信息向节目组收费0.1元。”张拓告诉记者。
有的职业观众怀着明星梦。小崔认识的一名美女观众就是如此,她工作收入尚可,来录节目不计较报酬,只希望多出镜。最终,该美女被北京卫视某员工开的一家包装公司挖走了。由于既不会唱歌,又不会跳舞,美女最后给商演活动举牌子,收入不菲。可是,“这个女孩给我来了句:‘我还以为包装我当什么名人呢,就是商演啊’”。小崔对记者说:“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容易就能成明星的话,那不就成香港了吗?”
(据《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