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公益也应从娃娃抓起

  • 发布时间:2015-06-02 13:31:0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公益并不应变成一个人品德多么高尚的问题,而应是从小培养的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不远离公益行为的生活习惯

  儿童节刚刚过去,很多家长都会送孩子礼物,或者带上孩子进行一次“亲子游”。可是,孩子在享受父母的宠爱时,他们是否知道此刻仍有很多同龄的孩子还在渴望上学的机会,甚至连温饱的问题都没有解决?他们是否知道此刻也许依旧幼小的自己,其实也是可以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

  近年来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的公益行动都在不断增加,但从整体上看,目前国内公益事业仍处在发展初期阶段,企业公益事业的规模普遍不大,而且在从事公益活动的广度、深度及持续性等方面尚存在不足。因此,社会公益不能只满足于少数企业、少数人参与,也应提倡全民公益,让每一个人从小开始便不失一颗公益心。

  许多人一提起公益就认为只是对弱势群体的一种“赠与”而已,好像公益组织仅仅是得到钱然后开展自己的项目。可是如果这样就缺少了许多乐趣。其实很多年轻人都有助人的热情,可是他们不喜欢单一的捐助方式,比如说捐钱,他们不喜欢只是把钱随手放进一个募捐箱,如果有一些轻松好玩的方式使大家既有所奉献,又能从中体会到乐趣和自我的价值,才是最好的筹资和公益方式。

  美国大学生积极活跃、富有创新的社会志愿行为之所以富有成效,源于教育系统内部有力的推动,更源自于社会各方有力的支持机制。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文件中也逐步加强了对在校学生社会实践及服务能力的期望和要求。但在现实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应试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学习的相互脱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参与的多数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衔接,往往流于“短期”行为,不能长久进行下去。此外,我们的社会承接能力与合作的资源也十分有限,许多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和家长,满怀着参与社会实践和服务的热情,却很难能找到适合他们的服务志向和兴趣的合作机构,即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去处。

  亟待完备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和制度建设,并加以适合的激励机制,从小培养学生社会服务的意识,形成他们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习惯;另一方面,逐步加强学生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形成政府、学校、社会(社区及各种机构和部门)为学生社会实践和服务提供支持的网络,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种教育资源来完善实践活动体系的建立,使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成为学校教育的常态,使公益教育走入学生的课堂和生活,进而使学生在服务实践中得到正向的成长。

  问题:

  ◇家长及学校应如何认识到公益心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并更有技巧性地引导孩子参与公益?

  ◇应如何将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社会实践及服务能力更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得后者不会流于形式?

  ◇公益组织在承接有服务意向的学生和家长方面如何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链接:

  据了解,在美国,学生的志愿者活动是纳入法律及社会保证机制的,如报考一所好大学或申请奖学金,不但学习成绩要好,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做义工,具有创新和领导才能,有些学校甚至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学生参与社会服务并以此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作为一种惯性,在美国,参与公益对大学生而言,已是一种习惯。在很多的初、高中学校里,规定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服务能力或参与社会服务的经历,比如在马里兰,高中生一般要求要完成不少于75小时的社会服务才能取得毕业证书。美国社会上有无数的社区及服务组织可以负责承接各种具有不同服务志愿的学生,并专门有许多学生社会服务的监管机构,如美国服务学习信息中心、美国国家服务学习协会等,可以给予他们专业的指导和评价,其他还有许多机构,如各种基金会、社区中心、图书馆、博物馆等,也都可以接受和指导学生的实践服务活动。

  此外,许多大学,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都会把申请者的社会服务经历看做是一条“隐形”的录取标准;一些用人企业或机构更会把应聘者大学期间甚至更早之前的社会服务经历,作为是否聘用的重要参考标准。

  (本栏目内容由责任编辑整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