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进村难 传统银行可做支撑
- 发布时间:2015-06-01 09:03:00 来源:中国广播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央广网财经6月1日消息(记者易珏)在劳动力逃离农村的同时,金融机构也正在逃离“三农”。由一亩田集团研究院发布的《2015农村互联网金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国有商业银行的网点在农村不断收缩,农村信用社成为支农的主力军。按照现有农村信用社网点数量计算,我国每个乡镇仅有 1.02 个服务营业网点,每 16 个行政村只有 1 个服务营业网点,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相对匮乏。
传统金融机构抽血,资金持续流出农村
《报告》指出,通过全国各地人大农委对农村金融改革调研报告中发现,城乡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例极不平衡。按《商业银行法》规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不得突破75%。以重庆为例,重庆市主城存贷比平均为 93.07%,但主城以外的县域存贷比平均为 54.33%,县域低于主城区 38.74 个百分点,粮食主产县存贷比更则低。这其中贷款对象主要是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涉农的经营大户等,真正贷给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资金则更少。
此外,传统金融机构不仅难以提供支持“三农”的金融服务,反而使得资金流出农村。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为例,全国36000个分支机构的近60%网点分布在农村地区,大量吸收农村存款,将资金直接转存到央行,而面向“三农”贷款余额占整个存款余额不足 3%,而面向“三农”的贷款利率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歧视现象,普遍高于市场利率。因此,传统乡村金融机构不仅没有承担支农服务,反而抽走了大量农村资金。
事实上,农村金融网点的匮乏状况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息息相关。农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资金匮乏,这使得金融服务成本过高。一向以服务“三农”为标杆的中国农业银行,在上市以前就已在全国范围撤销乡镇一级的营业网点,将业务重心转向城市。
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整合已经开启。专家表示,“互联网+”最难改造的是农业。这不仅在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小、产品难以标准化等问题,还在于农业与农村发展受到资金制约。
农村金融需要大数据做支撑,合作比竞争更有利
传统金融机构的持续出走,并非没有原因。《报告》指出,农村金融的市场基础薄弱、网络设施基础建设不足、信用体系基础缺乏、坏账率高发风险等因素一直存在,这使得大量致力于用大数据的技术改造传统金融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涌入农村市场之后,发展遇阻。
在数以万亿计的农村市场容量面前,传统金融在农村有绝对的市场基础,虽然发展慢、步伐小、创新力弱,但是信任度高、稳定性强、资金量充足;互联网金融虽然产品多、服务意识强,但是市场基础差,信任度不高。传统金融的深度与互联网金融的广度结合,将能够创造农村金融新生态。
作为中国农产品B2B(Business To Business)电商平台,一亩田集团副总裁高海燕在接受央广网财经记者采访时透露,一亩田通过自己的平台客户发现,买卖双方的资金需求频率高,时间短,从七天、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近日,一亩田已与中国邮储银行展开合作试点,为一亩田平台上采购大宗农产品的批发商发放了300笔贷款。“由一亩田为批发商提供担保,中国邮储银行提供资金,利率也低于传统农村金融市场利率水平。”高海燕说,与传统农村金融信用低,违约高的现象不同的是。第三方、一亩田与银行则通过技术手段,来保证真实交易发生后的资金流向,300笔贷款没有出现违约。
“一亩田平台上真实交易、真实物流、真实结算与真实评价的数据本身就构成信用。我们通过第三方平台,把交易双方当前与历史的交易行为全部做了集中,变成信用资产,一亩田则变成了信用提供平台。”高海燕表示,大信用金融关键在于“大”,源于大数据的科学应用,这与只专注于金融手段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相比,有了更多的真实数据与交易信息做支撑。这将有助于在平台上开展供应链金融、订单融资、短期周转融资等金融服务。
“互联网+”既是一个战略问题,也是节点问题。第一步是,互联网加农产品。第二步是,互联网加农村经济组织。第三步是,互联网加农业。第四步是,互联网加农人。最后是,互联网加农村。高海燕认为,目前,中国正处于互联网加农产品阶段,互联网农村金融将有助于农产品触网上行通道更快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