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做深港合作创新创业的“桥头堡”

  • 发布时间:2015-06-01 01:32:18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李 来 本报记者 刘传书

  成立16年,在“孵化+投资”模式下产生了16家上市公司,相当于每年助推一家企业上市,不能不说,深港产学研基地(简称基地)的孵化效果甚佳。

  基地主任史守旭告诉记者,16年前,在基地成立之初,很多人并不了解什么叫产学研,开展业务的时候还需要工作人员一遍又一遍地向人们解释产学研这个陌生的定义。

  16年光阴荏苒,如今的基地枝繁叶茂。深圳市创业辅导示范基地、广东省中小企业创业服务机构示范单位、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的科学技术转移中心……一个个称号的背后,饱含了基地的创新执著。在2014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大会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殊荣为基地摘获。

  和很多产学研机构一样,人才教育、科技研发、技术产业化成为基地的三大内容。而由深圳市政府、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组建的深港产学研基地把科技产业化当作重中之重,“没有产业化,就不叫产学研”。史守旭强调。

  一份“学”和“研”的完美答卷

  2001年,香港科技大学首次在深圳招生,开辟了香港高校在内地直接招生的先河。在此前香港高校招生需要找国内的高校代理来实现,而这次港大直招,正是在基地的多方推动下得以实现。

  “深圳缺少高校资源,把香港高校教育资源同深圳乃至全国对接,正是我们基地要做的事情。”史守旭说。

  在深圳,自2002年开始,80%以上的中高级政府公务员接受过基地的公共行政管理课程培训。而自2007年以来,由基地主办的深圳市民营及中小企业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迄今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每年招生200名,报名人数期期爆满。随着互联网经济的火热,去年基地又新推出电子商务班和星火计划班。

  在基地运动控制技术应用实验室,记者看到的多是一些面孔稚嫩但神情专注的年轻人,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在各自的领域里研有专长。

  史守旭告诉记者,这样的实验室或研究中心基地有12个,和很多科研机构不同的是,基地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室是与企业联合成立的。比如,深圳市海岸与大气研究重点实验室就是基地与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的结果。

  “高校从事基础研究的比较多,而基地主要从事应用研究。”基地研究合作部副部长曾德云告诉记者,基地的科研经费,有一半以上来自于企业。很多企业会委托基地进行技术研发。比如比亚迪机器人,其专项技术开发就是由基地完成的。“企业是实打实的,他要求的技术,必须实用。”

  或许仅仅从去年的答卷上就可以看出基地在研发上的成绩:媒体语音实验室的互联网高端商情挖掘及服务平台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社会公益类一等奖;车载智能多媒体信息娱乐系统项目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SOC实验室的双栅纳米FINFET的器件物理、模拟模型和电路设计技术研究获深圳市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海岸大气实验室的深圳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获2014年度广东省环境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记者了解到,基地工程中心通过与产业界合作,完成新型人工椎间盘、全降解血管支、小口径人造血管、新一代骨植入材料关键技术与产品研发等四项国家支撑计划课题的研究,有望引领产业发展。

  每个实验室都伴随着一家企业诞生

  1996年,北大教授杨小毛被派到深圳参加深圳河治理,然后他留在了基地,专门从事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开发和研究,在基地的支持下创建了深港产学研环境技术中心。很快,他主导研发的污水处理的新技术——人工快渗污水处理系统的开发和应用取得国家专利。

  2006年,杨小毛走出中心成立了深圳市深港产学研环保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为支持他创业,基地投资了130万元,在后来增资阶段又投入了300万元。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公司已拥有500多名员工,年产值达数亿元,在全国设有17个控股子公司和分公司,正筹划上市。

  基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刘勇告诉记者,基地是国内第一批做企业孵化器的机构。目前,基地在孵企业60家,多年来累计孵化企业达300余家。除了在深圳,基地还在南京和哈尔滨建立了孵化基地。

  在基地,技术产业化是喊得最亮的口号。“没有产业化,我们凭什么叫产学研?”

  为了促进高科技术实现产业化,基地专门成立了深港产业创业投资公司等两家投资公司。基地每一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只要研发技术达到实用标准,基地就鼓励其成立公司并提供天使投资。此外,基地还从孵化器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专门成立了200万元的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支持十多个实验室的研发技术走向产业化。

  “在基地,我们并不主张论文式的研究,而是看重技术的产业化率。每一个实验室,都伴随着一家企业的诞生。”史守旭至今还记得最初的艰难。“靠蚂蚁搬家似地一点点积累滚动发展,把其他方面节省下来的钱都投入到这一块去。”后来,基地又成立了松和关爱基金。

  去年,基地推动参股企业贝尔信挂牌,推动众鸿科技、诚迈科技、骏达光电等孵化企业上市。今年年初,基地孵化企业立高科技成功登陆新三板。据统计,多年来,在基地的投资下,16家企业已成功上市,管理资产60个亿。

  眼下,“教育+研发+产业化”已经成为基地的发展模式,对内推行“一中心一公司”,对外和广大企业合作,通过内外并举,让技术转化实现科学着陆。

  “我们是接力者,在技术通往产业化的赛场,我们是进入市场的最后一棒。”

  推深港合作促创新发展

  5月22日,第五届深港青年创业大赛在基地正式启动。来自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北大等深港两地十余所高校近百名青年学子参与了启动仪式。深港两地青年创业热情被再次点燃。

  邓小昆介绍,作为深港创新圈推进的合作项目之一,每年一届的深港青年创业大赛2011年启动,由基地和深港两地相关机构共同主办。该活动的一大特色在于,每个参赛项目必须由深港两地青年共同组成。这使深港两地创业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和合作机会。而在大赛后,基地和香港数码港将对有潜质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培育,促进其实现产业化。

  此前的2014年11月,在深圳召开的第八届中国产学研合作(深圳)创新大会的两岸四地青年协同创新论坛上,基地携手深港科技合作促进会、澳门科技协进会、台湾玉山科技协会、深圳市创赛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20余家社团、投资机构以及30余家高校共同发起倡议,组建两岸四地青年创新创业联盟,并正式启动首届中国高校校友会(深圳)创新创业大赛。

  同时,基地主导建立了两岸四地青年创业训练营。该训练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绑定全国创赛项目,以项目和校友为纽带,推进“高校—企业”新模式的协同创新工程,开展进校园访校友走企业、专家导师结对、校友众筹、创业大讲堂、微视频路演和微信传播等创新型服务平台。参赛团队和企业可以全年随时参赛并获得训练营的全程服务。

  记者了解到,在更早的时候,基地还促进北大和香港科大合作,在深圳建立了医院。北大有医学,香港科大没有医学但有很好的生物学,通过两家联合,培养了很多复合型的“MB+PHD”拔尖人才。

  深港两地各有创新优势,加强两地的合作,无疑使两地的创新发展将走得更快。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