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热议“互联网+”如何颠覆农业生产经营格局
- 发布时间:2015-05-30 20:5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网北京5月30日电 (记者 庞无忌)30日,由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金融新常态课题组与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北京分院等机构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论坛在京举行,多位行业重量级专家与会参与讨论。
在论坛间隙,中国最大的农产品信息交易平台一亩田集团总裁兼研究院长高海燕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如标准化水平不够、交易效率不高、产品追溯难以实现、农民增收难等,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模式来倒逼解决。
他指出,如果农产品流通领域,三分之一以上或者一半的交易者都通过互联网平台做生意,那么“不仅仅是把菜卖掉的问题,我还可以制定规则”。例如,某一类高端的农产品在电商平台交易,那就必须保证种植过程可视、质量可追溯,那么需要在种植区域安装摄像头。如果生产者不同意,那么就无法继续使用这个高端的农产品交易板块。
高海燕表示,这样通过一种利诱机制,可以推广许多规则,当越来越多人遵守这种规则的时候,整个农业市场的规则就形成了。这与政府用强制的行政手段推广规则不同,对交易者来说更有切实的约束力。
又如农民增收问题,高海燕说,农民卖农产品为什么赚不到钱?一个是跟市场规则有关,因为中间渠道太多了,而电商平台可以把中间渠道拿掉,所以利益就归两头了。“以一亩田跟焦作市的合作为例,5个月以来,同种农产品,通过一亩田卖出,当地农民方面的成交价格提高了18%”。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党国英也认为,互联网+农业可以解决一些以往传统农业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我曾经在河南做过调查,当地传统农户70%的工作时间花费在卖东西上而非种植。有电商之后,这个时间可以压缩到百分之几,意义特别重大。农民有更多时间可以放到地头上去。”
此外,在农业产品化方面,高海燕说,粮食、作物在收割后,如果能进行基本的产品化,那么售价也会有明显提升。但是农民或者生产方信息短缺,并不知道最终用户到底需要什么产品,因此产品化的利润转而由中间环节获取。
但是,“互联网+农业”不仅能制造供需信息的对称,而且还能制造用户信息的对称。用户信息的对称作为市场信号,让生产者可以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同时又把农产品卖出比以前更高的价格。“这样就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这种信息的共享和电商平台调配全国买卖资源的能力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问题。
另外,使用互联网的大数据可以形成新的农村金融保障体系,从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民解决融资难的问题。例如网络上积累的交易行为和记录可以成为农民或企业的信用状况新的依据,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长黄震表示,“而不再只是说,过去在银行是不是有借款的依据”。大数据的使用可以让以往农村金融的难点——风险管理问题得到解决,“可以用黑匣子原理,把数据采集起来,出了问题再去进行分析和处理,进行监控就可以了,所以移动金融为农村现代化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