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3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范云六:淡泊宁静生命常青

  • 发布时间:2015-05-29 07:31:52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社记者吴晶晶崔静

  戴着黑框眼镜、白色珍珠项链,染黑的头发一丝不乱……记者面前的范云六院士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丝毫感觉不到她已85岁高龄。

  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培育了全世界第一例具有输出性状的转基因植酸酶玉米……这位为中国植物基因研究事业开辟道路、探索一生的女科学家,数十年来坚守宁静淡泊的科研道路,为科技兴农作出了重要贡献,生命之树因此常青。

  执着科研无怨无悔

  范云六的办公室里,挂着她亲自书写的治学座右铭:“敬业执着,严谨探索,继承开拓”。这是她科研生涯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出现受到科学界极大关注。范云六敏锐意识到其巨大的应用潜力,在中国最早开展了质粒分子生物学的研究。1979年,她在中国率先建成体外重组质粒,标志着基因工程研究在中国的诞生。

  1982年,52岁的范云六从美国进修回来,将当时国际最前沿的基因工程科学技术和理念带回中国。深思熟虑整整一年,范云六选择了农口作为突破口。

  1984年,范云六离开工作了20多年的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来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起中国农业领域第一个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由此推开了中国农业科学研究全新的大门——将基因工程技术应用于改良农作物的研究。

  当时,分子生物学研究对中国农业来说还是空白。范云六认准方向,义无反顾,誓与发达国家争夺生物技术领域制高点。

  她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率先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在农作物遗传改良;国内最早获得转抗虫基因的水稻及棉花;创造性地进行了生物工程基础工作和上游研究;开发研究出特异性高表达并具有植酸酶活性的玉米;开发出具有优越酶学性质的乳糖酶及其高效生产新途径……

  范云六80大寿时说:“60年的科研生涯,给我的人生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极大的享受,这基于我对科研的热爱和执着。”甘当人梯淡泊名利

  做科研可以获得成就感,范云六心里则把年轻人的迅速成长当作更大的幸福。

  每每谈及科研成就,范云六总是将个人的成绩与她的科研团队联系在一起。几十年中,她的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包括70余名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如今,他们都活跃在国内外生物技术领域中。

  学生们都叫她“范先生”,她喜欢这个称呼。“我和学生们的关系亦师亦友,我很爱他们。他们从内心尊重我,从来没叫过我老板。”

  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春义跟随范云六20多年,在他眼里,范先生做科研心无旁骛、不计名利。“先生说做事就是要脚踏实地,淡泊名利,事业第一。”

  植酸酶玉米成功后,范云六曾经有很多赚钱的机会,但她一心想的是如何使这一国际领先技术优势尽快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提高我国农作物种业国际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她经常告诫学生:“搞科研的要耐得住寂寞,要做到困难面前坚持不懈。”她一生秉持的信念,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学子。

  老骥伏枥志存高远

  身为一名女性,范云六从不认为自己与男科学家有什么不同。

  “我是湖南人,个性‘蛮不怕’的。我认准的事情,不怕苦不怕累。对人从不记仇,对事特别认真,心态好。”

  范云六的科研道路起步于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上世纪60年代,她从苏联留学回来,一家三代同住一间13平方米的房子,连张书桌也摆不下。那时,每天晚上,女儿趴在饭桌上背书,儿子趴到缝纫机上做作业。孩子们做完功课,才轮到她和丈夫趴到饭桌和缝纫机上做科研。

  “我对工作花的精力很多,没给孩子太多照顾。他们读幼儿园时,我最早送去,最晚去接。但我感觉,做人做事,身教胜于言教。孩子能体会母亲的爱,成长得很好。”范云六说。

  2008年,老伴因病去世,在美国工作的儿女请她去安享晚年,但她不肯。她对两个孩子说:“我的身体还不错,还能再为国家做点事。”最终,女儿和女婿带着外孙回到国内。

  范云六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农业的前沿科学以及生命科学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她对新兴学科的敏感常常令年轻人惊讶不已。

  “虽然已经85岁了,我还在学习、工作,不辜负国家对我的培养,尽我最大的能力做到最好。”范云六说。

  据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