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撑起增产新支点
- 发布时间:2015-05-25 16:34:00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农业稳,则天下安。
作为粮食总产量连续13年居全国首位、粮食商品率和粮食调出量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的省份,河南省贡献给全国人民的正是这样一份最可贵的“稳”与“安”。
一组数字可以印证这一点:河南用占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4的小麦、1/10的粮食,除满足全省1亿人口的粮食需求和粮食加工企业的原料需求外,每年还向国家贡献200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及其制成品。河南省粮食产量连续9年稳定在500亿公斤以上,连续11年稳定增产。2014年,在遭遇特大旱情的情况下,该省粮食总产量达到577.23亿公斤,增产5.86亿公斤,实现“十一连增”。
“大灾之年,我省粮食能获得丰收并再创新高,除了‘政策好’‘人努力’之外,农业综合开发粮食增产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功不可没。”河南省农发办主任庞学孟说,项目实施4年来,辐射带动6000多万亩均衡增产,八季作物累计增产粮食46.67亿公斤,总增效97.66亿元。
如今,在河南,高标准粮田建设的“硬实力”与科技支撑的“软实力”两翼齐飞,相得益彰,共同支撑起粮食稳产高产的新支点。
创新模式:用高科技撑起“高标准”
近年来,河南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打造粮食核心区。通过打井挖沟、硬化田间道路、规划电网林网,高标准粮田建设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田成方、路成网,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抗灾减灾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河南粮食增产潜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3年,河南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建成高标准粮田972万亩,累计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4.5亿公斤,占全省同期新增粮食产量32.35亿公斤的44.8%,项目区粮食单产较非项目区普遍高出100公斤以上。
然而,高标准粮田建成之后,如何切实发挥粮田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作用,稳定提升农业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是摆在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和粮食大省面前的现实课题。
“‘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顺势而出!”庞学孟说,该项目由省农发办牵头组织,依托省农技推广总站、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等三家省级技术单位,省、市、县三级联动,在全省30个粮食生产大县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对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进行集中科技推广示范。通过搭建平台、聚集人才、集成技术、稳步实施,开创了科技支撑粮食增产的新模式。
据河南省农发办副主任黄幸福介绍,2010年至2014年,河南省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费9000万元,示范推广面积135万多亩,开展技术培训51.5万人次,用于科技推广的仪器设备900多台套。为充分发挥省级集中使用的科技推广资金使用效益,河南每年择优选择20个开发大县,省级集中安排科技推广费1200万元,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万亩示范田。
据了解,“科技支撑行动计划”自2010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30个项目县建立小麦、玉米、水稻高产万亩方200万亩,平均亩增产90公斤,增产粮食1.8亿公斤;辐射带动6000多万亩均衡增产,增产幅度达5%以上,项目区有效支撑全省1/3以上土地治理项目区的粮食稳定增产。
柘城县项目区玉米原本平均亩产不到500公斤,“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后,去年项目区亩均产量超过700公斤。3年来,项目区累计增收粮食9277.37万公斤,新增产值1.83亿元。“高科技支撑起‘高标准’,要不是‘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实施,现在的产量想都不敢想。”柘城县农发办主任赵祖生说。
“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威力,就这样实实在在地呈现在了人们面前……
搭建平台:变“专家产量”为“农民产量”
从科技成果到田间技术、从“专家产量”到“农民产量”,距离有多遥远?
答案是,一步之遥。
跨过这一步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集成,应用于硬件设施完备的高标准粮田,推动粮食生产向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方向转变。
“免耕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及时浇灌、未病先防、适时晚收、秸秆还田”,这是农业专家为玉米高产创建开出的科技配方。单独来看,每一项技术都不复杂,但要落实到百亩方、千亩方、万亩方田间管理的各个环节,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夏邑县整建制推进的王集乡万亩示范片,就充分利用了这一系列集成技术,示范方平均亩产达619.2公斤,比项目区前3年平均亩产增产159.2公斤,创下了历史新高。
夏邑县王集乡高楼村农民胡士忠告诉记者:“高产创建跟着学,专家咋着咱咋着,现在俺们农民种地简单多了。”
不但如此,集中连片的高标准粮田还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提供了便利条件。柘城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科员甄习中告诉记者,高标准粮田由百名农技人员统防统治,科学灭虫,用三遍药即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河南省还大力推广高产优质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让良种良法支撑“科技增粮”。
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副组长、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说:“科技支撑体系的日益完备,使河南整乡整县整建制实现高产成为可能,使粮食大面积平衡增产成为现实。”
科学施教:“技术大腕”下乡来
3月14日,在民权县野岗乡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粮田项目区,几十位农民朋友正围坐在一起,聆听农业技术专家的现场授课。主讲人是朱云集——河南农业大学教授,主题是小麦春管技术。
“俗语说,小麦三分种,七分管。从水到肥到药,春管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小麦产量……”
专家耐心细致地讲,农民“如饥似渴”地听。在“课堂”上,每一位村民还都领到了一本相关的专业技术书籍。
“耕作有农技专家指导,病虫害防治有植保专家负责,整个小麦春管期都有技术人员来指导……”民权县野岗乡彭庙村农民齐振涛高兴地说,“有‘技术大腕’在身边,心里踏实着嘞!”
另外,近年来,河南省粮食作物生产遭遇极端气象条件的频次增多、强度增强。针对这种情况,河南省通过“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构建了灾害天气快速响应机制。“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实施4年来,累计下发防灾减灾类通知6次,发放各类防灾减灾明白纸180余万份,临时投入各级技术人员近万人次。
去年夏季,面对60年一遇的特大旱情,河南省农发办和三家技术依托单位,沉着应对,主动出击,各路专家亲临一线,通过采取保玉米苗齐苗匀、配方施肥前氮后移促灌浆保丰收等措施,确保项目区不减产。
效益凸显:9000万撬动97亿
“长期以来,土地治理科技项目安排点多面广、资金使用分散,科技示范作用不明显。”庞学孟说,而“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通过省级科研、教学、推广,“三农”部门通力协作,项目区群众参与实施的工作机制,建立百、千、万亩高产示范方,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区中产变高产、高产更高产。据统计,2010—2014年,河南省累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费9000万元。“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经费主要用于物化补贴,据测算,一亩地约64元,其中,种子、化肥、农药等物化补贴为51元,技术培训费为13元。
小投入带来的大效益是显而易见的:“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共实施四年八季,万亩方和辐射区累计增产粮食46.67亿公斤。项目区玉米和水稻万亩方和辐射区累计增产21.6亿公斤,按2.2元/公斤计算,新增产值47.52亿元;小麦万亩方和辐射区累计增产25.07亿公斤,按小麦价格2.0元/公斤计算,新增产值50.14亿元。四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97.66亿元。
庞学孟从三个方面对“科技支撑行动计划”所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总结:一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二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扶持了新型经营主体,推动了农业生产主体的发展壮大。三是科技推广的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新型农民,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科技素养。
据悉,河南省农发办近日举行了“2015年度科技支撑行动计划”项目合同签约仪式,三家省级技术单位分别与3个高产县、24个中高产县和3个中低产县签订了项目合同,将在这30个县继续组织实施建设30个万亩示范方。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