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胶唱片生产线准备好“回家”了吗?
- 发布时间:2015-05-20 08:13:21 来源:文汇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由中唱上海公司发行的“珍藏-黄贻钧”百年诞辰纪念黑胶唱片本月起对外首发。(中唱上海公司供图)
20年前中唱停产后国内再无完整生产线,5年前开始接洽德国宝拉斯等,目前国内多家厂商瞄准复兴中的高端市场——
一套“珍藏-黄贻钧”百年诞辰纪念黑胶唱片日前再度以33传的转速播送出恢弘的音符。一年之前,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在版库中整理出大量上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黄贻钧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录制的珍贵历史版本。上海交响乐团与中唱上海合作,将这批录音模版送至德国修复、压版生产。整个过程耗费大半年,直至今年5月,“珍藏-黄贻钧”黑胶唱片成品从德国制作公司寄回国内,终于在黄贻钧的诞辰纪念日推出。
偌大的中国竟然没有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要不要把消失了20年的黑胶生产线恢复生产?“小(众)奢(侈)”的黑胶爱好者究竟有多少市场潜力?在全球黑胶唱片强势回潮的利好情绪中,一系列问题摆上了桌面。本报记者独家从中唱上海高层获悉,迎接黑胶生产线“回家”,只是时间问题。
回归,已逢天时与地利
在中国唱片公司的全盛时期,一年出版几百个片号的黑胶唱片产品,单个片号的生产数量最高可达几十万张。伴随着中国唱片公司最后一条黑胶生产线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停产,20年来国内再无一条完整的黑胶唱片生产线。从2009年起,全球黑胶唱片业呈日渐复苏态势,中国国内的黑胶唱片销售情况也与国际市场遥相呼应。同时,中国拥有庞大的消费人口基数,黑胶唱片虽属小众“雅玩”,拥趸数量之庞大也不容忽视,逐渐年轻化又拓宽了未来的市场空间。
保存着万张上世纪珍贵黑胶模版的中唱上海,开始了对黑胶市场的投石问路:2010年出版了新世纪以来的第一张黑胶唱片——1959年由俞丽拿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声音母带被送至德国“老虎鱼”工作室进行后期修复,并以DMM直刻金属母盘的方式制作“二版”后,送往另一家拥有66年历史的德国工厂“宝拉斯”压制生产黑胶唱片。据了解,目前全球用于商业运作的DMM直刻机仅存于“老虎鱼”工作室。
近10年里,国内一些唱片公司纷纷“试水”复刻黑胶老唱片,但修复与压版工序还得送往德国、美国、日本等保留黑胶生产线的国家完成。全球黑胶唱片虽受CD产业冲击几度潮起潮落,但东欧、英美等一些地区的黑胶生产线还依然坚挺着,生产规模虽减少,但从未真正消逝。只是整个过程一般需要3-4个月,甚至近半年的时间,整个生产周期被无限拉长。再加上黑胶唱片的回暖,全球黑胶流水线几乎处于生产饱和状态,而且预计今后几年内全球流水线整体饱和的态势仍将持续。
专家介绍,由于黑胶唱片生产数量庞大,而每一张用于生产的模版压片数量有限,因此从前的黑胶生产车间就像一个金属车间,需要不断通过二版制作用于生产的三版。在这个生产过程中,由于需要镀铬,由此会产生一定的污染。如今,却不必太过担忧黑胶生产线造成环境问题。一方面,生产工艺在不断优化,另一方面,黑胶唱片的生产规模也不会像过去那么庞大,生产线布局必然与市场需求相匹配,而黑胶唱片仍是小众的音乐爱好。这些因素均催化了中唱上海重新引入黑胶生产线的设想。
营销,“经典”大数据支持
目前,中唱上海复刻黑胶唱片片号已排至52个品种,其中已出版发行39个,“京剧大师”“30-40年代歌星”系列颇受黑胶爱好者青睐。在中唱上海公司总经理章利民眼中,引进生产线,意味着大大压缩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唱片公司能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音乐策划与艺术加工中来。对黑胶爱好者来说,这意味着能得到价格更亲民、产品更多元、制作更精良的黑胶唱片。
这,更是为了一圆“失而复得”之梦。引入黑胶生产线不仅能满足中唱上海的开发需求,更能尝试为其他国内唱片公司提供压版加工服务,提升国内黑胶唱片整体市场水平。
一旦迎回生产线,唱片公司需要面对一个更关键的问题——“如何打开黑胶唱片市场”?
据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韩斌介绍,目前黑胶唱片发行的种类主要还是“古典音乐”和“怀旧流行”,尤以后者数量为多。但是,在欧美国家,黑胶唱片已经成为音乐产品营销的“吸睛点”。不少年轻的流行音乐歌手,也将发行黑胶唱片视作一种时尚。比如,音乐发行方在为这些歌手出品CD产品之外,还会特意生产少量的7寸黑胶单曲唱片,一张唱片中可能只有2首主打歌曲,装帧设计更利于签售,凸显收藏价值。“黑胶唱片在未来一定是个有实力的音乐载体。”在中国台湾地区,偶像团体“五月天”近年来就有多张黑胶唱片问世,例如由滚石于2013年为其出版发行的《生命中的精灵》。
在越来越多的年轻群体加入到黑胶发烧友的前提下,将他们的“好奇心”转变成“恒久心”,需要唱片公司更加敏锐的市场眼光,音乐市场诞生更丰富的节目源,用创新的方式继续推动黑胶唱片的“文艺复兴”,在这个速度有点快的时代,留下温和的艺术印记。(记者 童薇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