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科普”为啥更吸引中国孩子?
- 发布时间:2015-05-18 02:31:36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北京民族文化宫的“全国科技周”启动式现场,透明塑料布围出一个弥漫着醋味的“开放式厨房”。厨房外的孩子排了一个小时的队,等着跟英国爷爷戴维·伊万斯做化学实验。
白胡子、白头发,壮实的戴维·伊万斯博士有点像肯德基门口的老头,只是他的白大褂前襟口袋被圆珠笔、直尺和金属工具撑满了,一看就是科学家。他和几位研究生志愿者指挥孩子们穿上白大褂,戴上蓝色弹力薄手套、护目镜,把醋、小苏打和葡萄干搅合在一起。发现葡萄干在液体里翻滚,一个孩子兴奋地叫起来,伊万斯弯下腰,陪着笑道:“有意思哈!”
去年的北京城市科学节上,戴维的化学实验室门口,队伍最长时要排三个小时。在中国的科普展会上,能够像游乐场一样吸引孩子排队的项目,记者的印象中以此为最。
戴维是北京化工大学的教授,获得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科普大奖“卡林加”奖。他用流利的中文跟记者聊怎么做好科学传播。
“孩子动手是最重要的。科学展上,我见到的机器人太多了,小孩子去按一个钮,就结束了。”戴维说,中国科普有时也会展示一些简单的物理实验,但适合动手的化学实验几乎没有。
戴维说,动手做实验是很多英国人的习惯,他自己就是十一二岁开始,买了化学材料在家里做实验的。“英国有两百多年的传统,法拉第当年就在圣诞节前公开做实验表演。实验的习惯,需要很长时间去形成”。
戴维和同事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一些有趣实验。这些实验毫无危险,只涉及一些厨房用品,比如一个让试管里大量涌出“牙膏泡沫”的实验,只用了酵母粉和洗洁精这类材料。
“你看,这个孩子拿筷子去搅拌,我们没有告诉他这么做,是他自己想试。”戴维说,“那个孩子又倒进去一些小苏打,他想看看会发生什么。”
戴维拿起一件有盖的透明杯子,使劲晃了晃,杯子里的透明液体变红了;又晃了晃,液体变绿了。
“有的孩子认为原因是盖子,他从底下看盖子但看不出什么。有的孩子认为是瓶子里空气的作用。”戴维说,“我们会请他们想一想,怎么才能证明你是对的呢?比如,你可以把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倒进一个瓶子,这样就没有空气了,再看会不会变色。”
戴维说孩子们因此感受到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实验去证明你的想法,而不是无意义地争论。
有些孩子喜欢热闹,玩玩就好,并不问为什么。戴维和同事也不会去“引导”。“要让孩子觉得科学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跟孩子一起,戴维总是精神抖擞,笑容可掬。“有人问我累不累,我说,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他们的劲都传给我了。”
作为英国皇家化学会北京地区的主席,戴维每个月都要外出两三次,参加学校讲座和科学活动。记者看过他在城市科学节开幕式上的表演:他把手里的一枝花变了颜色,还制造出腾空烈焰,博得满堂喝彩。
戴维说,这种实验表演很费时间,需要前一天准备器材,当天提前一小时到场“彩排”。他说,相比之下,大学教授讲课就轻松多了,提前5分钟到教室,U盘一插,按照以前的备课材料再讲一遍。
戴维说,中国老师们不太热衷科学传播,主要是因为“太忙,压力太大,需要评‘杰青’。”
戴维的另一个优势,是他“不看重面子”。有中国同行问他,万一实验演砸了怎么办?戴维说,那样也好,可以跟下面的学生探讨为什么会失败。
(科技日报北京5月17日电)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