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带你了解地震烈度图

  • 发布时间:2015-05-14 05:59: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地震时的自救常识

  中国地震局日前发布的尼泊尔8.1级地震烈度图显示,本次地震9度及以上的极灾区面积约为7400平方千米,全部在尼泊尔境内。这也就是说,该区域受灾最严重,最需要得到外界的救援。

  不仅是针对尼泊尔地震,汶川地震以来,每逢有较高震级地震发生,中国地震局都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布地震烈度图。不少人会问,地震烈度图到底有什么作用,它又是如何形成的?

  烈度图有什么用

  “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估计出烈度分布,对于正确地判断灾情和部署救援力量,可谓生死攸关。”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高孟潭说。

  此次尼泊尔强地震,震中位于博克拉。随着越来越多的救援人员抵达博克拉,人们发现,这里的受损情况在很多方面还不如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个看似理所当然的假设是:震中肯定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救援应该集中于博克拉。

  类似的情形在我国汶川地震中也发生过。当时,中国没有及时的烈度速报信息。“5·12”当天,大多数人的目光被完全吸引到震中——汶川映秀镇。因此,在汶川大地震的救援初期,主要力量都集中在了汶川,而受损最严重的却是北川县城。

  为何地震中最“受伤”的地方却不是震中呢?这要对震级与烈度有一个区分。高孟潭说,烈度与震级不同,震级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只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而烈度则反映的是地震的后果,是衡量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一把“尺子”。

  “一般而言,离震中越近,烈度值越大;离震中越远,烈度值会越小。”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所长孙柏涛解释说,“但由于不同地方地质条件不同,地震波从震中传播出来后,对各地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因此地震烈度分布图并不是以震中为圆心、从内向外烈度逐渐降低的同心圆”。

  从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尼泊尔8.1级地震烈度图上可以看到,此次震中并不是烈度最大的地方,在震中的东南方向,有一片区域的烈度达到了10度,加德满都正处于这片区域。同时,由于加德满都存在大量未经设防的砖混结构,而且墙体厚度较薄,抗震能力差,比我国通常意义上的B类结构的抗震能力还要差。因此,也不难理解加德满都受破坏情况比震中博克拉更大。

  孙柏涛说,地震烈度图不仅可以为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依据,为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奠定基础,为灾区恢复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对地震破坏研究等也有重要作用。“通过多次灾害烈度图规律总结,若再次地震,能迅速判断灾害轻重程度,弄清楚烈度衰减关系,对今后抗震设防标准是一个检验和改善。”

  地震烈度怎样评定

  既然地震烈度图如此重要,那么烈度图又是如何绘制出来的呢?

  “地震烈度的等级划分、评定方法与评定标志,各国不尽相同。”孙柏涛说。我国评定地震烈度的《中国地震烈度表》(GB/T17742-2008),将烈度划分为Ⅻ度,其中,Ⅰ~Ⅴ度以地面上人的感觉为主;Ⅵ~Ⅹ度以房屋震害为主,人的感觉仅供参考;Ⅺ、Ⅻ度以房屋破坏和地表破坏现象为主。按这个烈度表的评定标准,一般而言,烈度为Ⅲ~Ⅴ度时人们有感,Ⅵ度以上有破坏,Ⅸ~Ⅹ度破坏严重,Ⅺ度以上为毁灭性破坏。

  也就是说,地震烈度是以人的感觉、器物反应、房屋等结构和地表破坏程度等来进行综合评定的。然而,评定地震烈度的相关数据又如何获得?

  “烈度图绘制是多学科一起工作的结果。”孙柏涛说,“首先地震发生后我们要知道震源在哪里,断层是哪条,什么走向,怎么破裂。飞机、卫星遥感宏观判断,但这只能在8度区看得很清楚,7度区须由科技人员通过现场调查予以评定。”

  比如,在芦山地震中,中国地震局一方面结合震中定位、近场强震记录、震源机制、余震空间分布、发震构造调查、遥感影像分析等科学数据与手段,预估震害分布情况;另一方面,在地震发生当天便派出了330人的现场工作队,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对灾区的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进行了全方位调查,对灾区的233个滑坡点和126个居民点进行了卫星遥感影像的灾害解译,最终确定了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

  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现场工作队立即派出7个调查小组,对西藏境内震区10余个县近200个点进行实地调查。高孟潭非常感慨地说:“西藏地区高寒缺氧,现场工作队非常辛苦,他们的努力对烈度图的形成功不可没。”根据烈度图,烈度达VIII度的重灾区主要为聂拉木县樟木镇、聂拉木镇,吉隆县吉隆镇、萨勒乡、定日县绒辖乡,为救援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呼唤国家地震烈度速报系统

  汶川地震之后,中国地震局在烈度速报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开始在大地震后第一时间公布烈度速报信息。如今年4月15日,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发生5.8级地震,两天后的4月17日便发布了地震烈度图,贵州剑河县发生5.5级地震也在震后第3天发布地震烈度图。

  然而,不容否认的是,《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进展缓慢。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将在人口稠密和经济发达地区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也就在这一年,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预警与烈度速报系统的研究与示范应用”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及预警工程》项目建议书第二阶段编写启动。

  2013年,中国地震局发布消息称,《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已进入发改委立项程序,计划投入20亿元,用五年时间建设覆盖全国的由5000多个台站组成的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实现全国范围地震烈度速报和覆盖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新疆西部地区的地震预警。

  然而,时至今日,《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仍然处在“为后期实施积累经验”的阶段。今年1月22日,中国地震局发布的简易烈度计地震预警示范项目2015年度实施方案提出,拟先期在京津冀、福建沿海及川滇交界地区构建由现有测震台站、强震动台站及新建烈度观测站组成的综合地震预警观测网络,在地震预警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吸纳相关新技术,形成预警示范区内地震震后5至10秒发送地震预警信息、5至10分钟产出仪器烈度速报分布图的能力。

  多位地震专家呼吁,我国是地震多发国家,应及早启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建设。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