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北京金融业一季度继上年高开稳行

  • 发布时间:2015-05-14 01:53:04  来源:京华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今年一季度,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背景下,本市金融业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证券市场交易量大幅提升,保险行业实力不断增强。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859.3亿元,同比增长18.7%,较去年同期提高6.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3.6%,为近年来最高;所实现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率和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均超过30%,居全市各行业之首。首都金融业首季开局良好,实现开门红。目前,金融业依然是首都带动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北京金融局相关负责人对一季度首都金融运行情况进行了详细解答。

  金融运行呈现六大亮点

  问:一季度首都金融运行的具体特点是什么?

  答:一季度,首都金融运行亮点纷呈:一是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一季度,本市实体经济在境内通过贷款、债券和股票等多种方式合计净融资2689亿元,其中直接融资占比远高于去年同期,达到66.7%;非金融企业债券融资大幅提升,净融资达1028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218亿元,比去年同期多13亿元。

  二是资金投向更加精准。信贷资金加速向重点领域倾斜,截至3月底,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人民币贷款余额2715.2亿元,同比增长38.5%;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4549.6亿元,同比增长20.1%;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2709.6亿元,同比增长12.2%。与此同时,股权投资基金业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一季度,北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218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基金支持,占本市投资案例总数的85.5%,占全国投资案例总数的41.76%;投资金额132.5亿元,占本市投资总金额的51%,占全国投资总金额52.6%;文化创意产业领域有8家企业获得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投资总额2.3亿元,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34.8%和82.9%,远超其他省市。

  三是“新三板”和“四板”快速发展。一季度,北京地区新增A股上市公司9家,“新三板”股份转让成交额285.6亿元,是去年全年的2.2倍;“三板成指”和“三板做市”两只“新三板”指数正式发布,标志着新三板市场行情有了“风向标”;“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股份有限公司(四板)”更名为“中关村股权交易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将有利于挂牌企业享受中关村先行先试优惠政策。

  四是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在京金融机构获得互联网证券业务、公开募集基金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等新型业务牌照,第三方支付、P2P网络贷款平台、众筹融资平台和互联网基金等新金融业态呈现井喷式增长,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在京落户,拉卡拉、融360、人人贷、天使汇等200余家互联网金融机构在京聚集,第三方支付企业总数居全国首位,互联网金融在京健康发展。

  五是股票市场明显回暖。带动证券公司资产总额同比增长125.4%,证券业经营状况大幅改善,一季度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17.8%,净利润是去年同期的3倍。

  六是保险业实力和服务作用不断增强。截至季末,在京保险公司资产总额较年初增长3.8%,一季度实现保费收入474.1亿元,同比增长8.5%;累计赔付支出137.9亿元,同比增长26.9%,比保费收入增速高18.4个百分点。

  金融资产总量达98.9万亿

  问:2014年首都金融发展业绩有什么新变化?

  答:2015年一季度首都金融之所以总体运行态势良好,得益于新常态下2014年全市经济金融稳步增长和转型升级所奠定的坚实基础。2014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310.8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4.1%;全年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全市金融业资产总量98.9万亿元,同比增长13.3%。

  首都金融业以不到全市4%的从业人员,创造了占全市15%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7%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贡献了24%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量和40%的地方公共预算收入增量,是我市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积极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问:请介绍下2014年首都金融在持续聚焦吸引高端要素、打造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生态体系方面有哪些进展?

  答:一是融入国家战略取得重大成果。积极贯彻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分别签订京津、京冀金融合作协议。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全力保障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在京顺利落户。推动全国唯一一家保障信托业稳健发展、防范系统性风险的高端金融平台——中国信托业保障基金有限公司在京成立,吸引30家证券、保险、基金、非银等金融机构来京聚集,至2014年底全市持牌法人金融机构达到682家,居全国首位。

  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14年12月末,北京地区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42家,首发融资560.98亿元,上市公司引领助推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链已经形成。其中,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8家,北京地区A股上市公司达234家,居全国第二;新增境外上市公司24家,北京地区境外上市公司达206家,居全国第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突破1000家,成为继上交所、深交所后,我国最具活力的资本市场。北京股权交易中心设立运行,为204家中小企业登记托管股份243.81亿股,实现了良好开局。VC/PE及天使投资日趋活跃,截至2014年底,我市股权投资管理机构达到957家,管理资本约1.26万亿元人民币,募资、投资及IPO退出等多项指标均位居全国首位,全国股权投资中心地位进一步巩固。

  三是北京保险市场建设有所突破。发布《关于加快推动北京保险产业园创新发展的意见》,在石景山区打造以保险产业为龙头的国家级金融创新示范区,引进中国保险信息技术管理有限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保险产业园建设已经“成牌”。北京保险市场总规模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

  四是要素市场体系不断做大做强。碳排放权、金融资产、知识产权、大宗商品等要素市场重点领域“多点开花”,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发展势头稳中有进。2014年批准设立了铁矿石、邮票和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截至12月底,全市40家交易场所共完成交易额约2.18万亿元,同比增长61.5%。

  五是首都金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成功举办2014金融街论坛暨第十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全球PE论坛等一系列大型活动,获得积极广泛的国内外反响。严密组织京港金融服务合作论坛和京台金融合作论坛,两岸金融交流合作得到深化。出台《首都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意见》,金融人才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得到拓展提升。

  社会直接融资占比56%

  问:2014年首都金融在锐意改革创新、服务首都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上取得了什么成效?

  答:一是支持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顺利融资。2014年全市金融机构支持轨道交通、水电气热、城乡一体化、中小河道治理、首都第二机场等基础设施与重大项目累计贷款2438.9亿元,新增贷款679亿元,并首次以股权方式引入120亿元保险资金参与轨道交通建设。全年社会融资总额近1.3万亿元,直接融资占比56%。

  二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提升丰富。协调设立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心支行,中关村境外并购外汇管理试点、外汇集中收付等新增改革试点任务得以落实。截至12月末,19家银行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设立近50个信贷专营机构及特色支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2669.5亿元,同比增长60.9%。

  三是文化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文化股权投资基金等文化金融机构在京设立,全国首个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在京落户。出台《关于金融促进首都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20项改革措施。截至12月末,北京辖区金融机构文化产业贷款累计发放823.4亿元,同比增长12.2%。

  四是小微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搭建了“1+16+100”融资服务体系(以市级小微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核心、16个区县投融资服务平台为支撑、带动100家金融服务机构),首都特色普惠金融体系不断完善。截至12月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4373.2亿元,同比增长18.1%,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积极构建多层次融资担保服务体系的“北京模式”,截至12月末,全市融资性担保机构融担责任余额1901.67亿元,居全国首位,覆盖小微企业4.5万户。

  五是民生金融和绿色金融建设不断创新。制定《北京市棚户区改造项目专项贷款资金管理办法》,成立首都建设引导基金,搭建棚改统贷平台,形成“预授信+核准”的“北京模式”。截至12月末,全市42余项棚户区改造和环境整治项目授信规模达801亿元,放款近330亿元。便民金融服务成效进一步显著,累计拓展小微商户22798户,累计交易笔数192万笔、交易金额达40亿元。农村金融环境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惠及全市752个行政村。银行业金融机构产品不断创新,推出合同能源管理贷款、节能融易贷等绿色信贷产品,截至12月末,北京市绿色信贷规模达5600亿元。

  六是“十农”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深化。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举措》,研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融资服务模式。截至12月末,我市批准设立了10家村镇银行、89家小额贷款公司、1家“三农”信贷专营机构。全市涉农贷款余额2595.25亿元。政策性农业保险参保农户达12.5万户,保险金额101.1亿元,在全国首先推出生猪价格指数保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