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百问不倒的科技小院

  • 发布时间:2015-05-14 01:31:29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是一组令人思索的数据:每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有6000多项。其中在农业上使用的只有40%,而能够产生效益的仅有16%。这意味着,超八成以上的成果并没有被利用起来。

  那么,究竟该如何解决?有何新途径才能使这些科技成果真正用在农民的田间地块上呢?

  4月27日,在河北省曲周县高产高效现场会上,科技小院创始人之一、中国农业大学环境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李晓林强调说,由中国农业大学创建的现代农业科技小院是建立在农村生产一线,集农业科技创新、示范推广和人才培养于一体的科技服务平台,探索出了理实并重的农业科研新途径,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统计,截至目前,科技小院已在全国20个省市区建立了55个,参与的科研院所有27家,现已形成了覆盖全国主要作物体系的全国科技小院网络。

  源于门牌

  2009年,李晓林率领该学院老师和硕士研究生一行五人,在河北省曲周县白寨乡北油村创建了第一个科技小院。

  “当时,只为了村民好找,起到门牌作用。”李晓林回忆道,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将主要精力投向农业技术推广与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探索,这就要求必须下到农村。

  作为从事植物营养即“吃饭喝水”这门兼具基础与实用的学科,李晓林理论研究很精细,但并没有实际应用。

  李晓林坦言,虽然从象牙塔走向黄土地这一转型很难,但必须让“研究与实用”两条腿都会走路,其才能壮实,“深思熟虑后,一咬牙就下来了。”

  最初,李晓林的打算是通过农技推广人员,把技术传授给农民。可农技站负责人解释没人,也没车。这让他深深体会到,“只能自己面对农民。”

  从城北到城南,李晓林他们开始寻找合适的示范推广田地。好不容易在乡、村两级干部动员协调下,总算有59户农民愿拿出连片的168亩地来试验,建立核心示范区。

  因住处距离田地太远,中间还要穿过县城,李晓林他们就包了一辆面包车,每天早早起床往田里赶。“怕试验作废,农民按自己的老把式来种,师生们基本上全天守在田里,渴了,饿了,晒了,也无人管。就这样,作息饮食不规律,一周后,大家全病了。”

  为此,李晓林决定搬到示范区所在的白寨乡,但是这面临着住房问题,如何解决?

  李晓林苦笑道,自己豁出身体不适,用两杯酒换来了住房。可当看到房子时心都凉了,废弃荒芜的小院,打开门,里面杂草丛生,缺水少电,还没厕所。“但毕竟离农民近了,没办法,就又重新进行了简装。”等到真正入住了,又想着该怎么方便农民?到哪儿找?李晓林想,那就为小院挂块牌子,“既然是来送科技的,这又是个小院,那就叫科技小院吧。”

  自此,科技小院诞生了。

  开枝散叶

  逐渐的,农民都知道,有难题找中国农业大学,就到科技小院。

  “尤其是从2012年开始,科技小院不仅在曲周的很多乡镇村发展起来,全国其他地区也都纷纷效仿成立。”李晓林称,科技下乡,他们没有扎牌,却把人栽这儿了。

  在大生产的战场上,李晓林如同领军,调兵遣将,学生们也不负众望,破解一个个难题。

  “科技小院的学生基本都是全才,一个学生就可以服务一个村,辐射一个乡。”李晓林强调,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中国农业大学这个强大的技术团队,还能通过网络查询,把全世界的专家联系起来。

  像槐桥乡的刘世昌、方杰两位学生,从山东引进10万壁蜂为果树授粉,大大降低歪果率。而驻扎在王庄村的黄志坚,开展技术服务将小麦产量提高18.3%,被推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

  不仅如此,三名“80”后的女学生,还创新服务形式,创办了“三八”科技小院和农民田间学校,在帮助村里妇女学习技术的同时,还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教其舞蹈、学唱歌。

  对此,白寨乡范李庄村的王九菊深有体会,并获益颇多。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村妇女,她不仅自己参加培训、开展试验,成为科技带头人,还把所学知识传授给他人,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王九菊笑着说,自加入“三八”科技小院,自己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现在发言不怵,还帮助大伙儿一起发展手工织布。如今,被评为“邯郸市最美女性”。

  据统计,科技小院自建立以来,先后引进技术34项,研发产品6个,获得专利7项,并累计开展培训1000场次以上,培训农民5万多人,开办农民田间学校10个,培养农民技术骨干1000余人。

  提前预定

  “学生成了探索培养农业专业研究生的‘小白鼠’。”这是李晓林常说的一句话。

  在科技小院的学生们,从以前见到问题就想躲,变成了碰见问题就争着上;从一问就倒,成了百问不倒,现在都被农民“逼问”成了全才专家。

  因此,每年到了就业季,科技小院的学生们特抢手,成了香饽饽,对他们而言,每天不是忙着找工作,而是挑工作。

  “有的同学在年薪12万与读博之间选择;还有的未毕业,就已被提前预订。”李晓林乐呵道。

  来自四川的田峻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六月份即将毕业的他,在科技小院服务农民的同时,自己还租赁田地,亲身实验。

  “因为和农民打成一片,相互熟悉,不需要签协议,仅是口头约定就可以。”田峻介绍说,他承包的6亩多地,当年亩产量均为1200斤,扣除承包、人工、浇水施肥、种子等成本费用后,还小赚了2000多元。

  田峻笑称,还没毕业,就有单位已提前一年与他预定就业定岗。“如此抢手的优势就在于实践多,两条腿走路既稳又快。”

  李晓林认为,学生培养从封闭的校园、学校试验站转移到开放的农村一线,使他们全面接受了认识关、生活关、科技关等考验和训练,解决了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突出难题,大大提升社会适应性和行业竞争力。

  李晓林希望,今后,以“实”为基,科研—服务—人才培养“三结合”的科技小院,能够星罗密布,遍布全国,真正扎到生产一线去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在学中干,干中学。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