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信托业“转型”仍在征途中

  • 发布时间:2015-05-13 00:32:4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转型”对信托业来说已不是一个新词,自告别近10年的高速发展后,2014年成为信托公司的“转型元年”,既是“元年”,也是“怨念”。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一季度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可以看出2014这一年来,信托业整个行业的状况的确有了好转:经营业绩增速止跌回升,业务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投资功能定位更加突出,资产主动管理能力有所增强。

  其实在其他行业的人看来,信托业的“怨念”并不算事,行业内焦虑的“降速”只是同比增速、环比增速的下降,截至2015年一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仍然达到14.41万亿元。更何况,信托公司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与2014年相比还有所改观,可以说,在信托业稳坐金融业“第二把交椅”的同时,大部分信托公司仍然是“高富帅”的代名词。

  过去几年,信托作为银行借贷系统的补充,填补了原属银行却因监管不能做的业务。这也是信托业高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不过,时过境迁,这些红利已大不如以前,这也导致信托业中融资类信托占比的持续下降。从“一家独大”到“三分天下”,投资类和事务管理类信托的占比不断上升。随着融资类信托业务的减少,中国信托业也更接近回归“本业”。

  信托的本业就是“代人理财”,信托公司作为受托人始终恪守信托的本质,最大化受益人利益。无论从信托产生的原因还是欧美现行的模式,这都是信托人的“原乡”。

  当然,在中国大陆,碍于信托业曾一度消失几十年的背景,这种模式仍然处在摸索中。不过,哪怕在现有的财富管理的大环境下,信托产品仍然是各金融机构理财产品高收益的代名词。为了满足受益人的收益,信托公司甚至让渡自己的收益,2015年1季度平均信托报酬率仅占当季平均信托收益率的4.93%,较2014年全年平均水平7.79%降低2.86个百分点。

  金融的本质是风险和收益的对价,但这种定义在中国信托业这里曾经一度失效。“刚性兑付”保护下的低风险甚至无风险曾帮助信托公司招揽来大量的客户,也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已经演变成维护品牌的必需品。在无人敢打破“刚性兑付”的情况下,信托该公司只得在自有资本、赔偿准备充分和风险缓释机制方面着力。

  “刚性兑付”当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在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与受托人是平等关系,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必须明白信托财产上所获收益必须与其所担风险对应。但是,在现行的金融环境下,投资者教育注定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

  “转型”不是一蹴而就,不过,在信托业功能上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最近一两年,家族信托业务开始出现并且有越来越多的高净值客户对此有了兴趣。长达三十多年的经济增长缔造了足够数量的富人阶层,而这些高净值客户投资需求也随着时代和年龄的变化产生了相应的反应。相信随着国家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税收制度,家族信托方面的需求会得到进一步的释放。

  不只是行业内,证监会对券商、基金资产管理业务的鼓励让许多信托人士感慨人家那才是“亲妈”。这种来自行业外特别是来自泛资产管理领域的竞争逼迫信托公司不敢松懈,不过还好,至少新的统计数据已经表明,“转型”已经在征途中。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