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村奔小康
- 发布时间:2015-05-12 08:29:41 来源: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9日清晨,记者走进洱源县三营镇郑家庄,犹如走进天然山水画里,心中不禁跳出两个字:“漂亮!”
“郑家庄是我们县依法治村的一面旗。”洱源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赵栋葵介绍,全村有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7个民族,共125户525人。各民族团结和睦亲如一家,20多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今年2月,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
依法治村,是郑家庄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根
村子中心,矗立着一块醒目木牌——《郑家庄民族团结示范村村规民约》。开篇是制定村规民约的宗旨:“推进全村村民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树立良好的民风、村风,创造汉、白、藏、傣、纳西、傈僳、彝各民族团结和谐、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容涉及社会治安、消防安全、村风民俗、邻里关系、婚姻家庭等。
64岁的高汉云听说采访依法治村的事,硬要拉着记者到家里坐坐,好好聊一聊。
在高汉云家的庭院里,他讲起了终生难忘的一件事:2014年10月26日,省委书记李纪恒在郑家庄农家小院与村民促膝谈心:“一个国家也好,一个村子也好,关键是要立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也要靠人民来维护,守法光荣,违法可耻,希望大家都要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我们的‘小村规’,在社会治理中也发挥了大作用。”高汉云深有感触地说,过去,正月初一,村里都要给老人送一碗元宵,以示孝敬。每家端一碗,老人吃不完,只有倒掉,形成浪费。现在,改成在敬老节时,由年轻人统一为老人办“长寿宴”,既节俭,又传承了尊老敬老的好传统。过去,办“白事”时,孝子要到一家家门口跪拜,请人帮忙。现在,改为村干部出面安排,村民主动帮忙,既节省了人力,也更文明。
74岁的村民郑晓东对“法”的理解是“要安分守己做人”。他说,我家儿子、孙子中有8个大学生。“不仅要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搞好邻里关系,好好过日子,更要教育他们懂法、尊法、守法、用法。”他如数家珍说起村里的变化,过去打扫卫生,要一家家上门“叫”,现在大家都很自觉,用不着应付领导视察“搞突击”,爱护环境已成常态。他说:“老年人打扑克,连一根烟的输赢也不玩。小孩子也不会在村里墙上乱涂乱抹,墙上三四年的彩绘还像新的一样。”
“法制意识是我们郑家庄人过上幸福生活的根。”年轻女教师赵凤和今年初参加在全县9个乡镇20个自然村开展的报告会,宣讲“郑家庄依法治村一面旗”典型经验。她说,“我为生活在郑家庄这样宁静、富裕、民主、和睦的法制村而感到高兴。我们要好好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让法制意识扎根在我们心间。”
民主管理,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当家人
在村里,一个小男孩带记者找到村里的“值班负责人”郑文新。
郑文新今年54岁,在村里的“职务”是村民议事小组7名代表之一。他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每个村民都是村里的当家人。村里大到入村道路如何修,小到鱼塘的鱼如何分配,都让群众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发挥民主管理的优越性,增强村子的凝聚力。”
原来,郑家庄成立了由7个民族代表为成员的村民议事小组、村务监督小组和理财小组,坚持小事由村民议事小组讨论决定,大事由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村内重大事项,先由党支部研究提出方案,再提交村民议事小组、村民大会讨论决定,在村务监督小组的监督下组织实施。同时,坚持村里的项目建设、集体支出由村民做主,理财小组定期对村务、财务进行核查,每季度向村民公布一次财务收支情况,做到“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村民小组长杨秀弟特别赞赏“民主管理”迸发的激情与活力。有一年,省里拨给郑家庄25万元搞建设。如何用好这笔钱?村民议事小组开会决定修一条长2.4公里的入村道路。可是,施工队提出的价格比较高,25万元只够买材料。村民纷纷表示,“路一定要修,钱不够我们就自己干。”大家不分昼夜地投工投劳,苦战1个多月,终于把进村路修好了。
郑文新介绍,村民议事小组最近议的“大事”,是准备建设郑家庄民族文化展示厅,建在哪里,用地怎么办等问题都由村民议事小组商议。最后,涉及的农户一致同意无偿拿出土地支持建设,而村民小组则在将来根据人口变化情况,对土地适当作调整。
“建设郑家庄民族文化展示厅是一件好事,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也能促进村里发展旅游产业。”63岁的村民郑林生称赞说,“村党支部办事公道,真正是发展经济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群防群治,构建百姓安居乐业平安网
“我们村的治安环境非常好,多年来没有丢失过一件东西。”中午,75岁的藏族大妈杨白玛与两位妇女在民族文化广场旁纳凉,一边做着手里的针线活一边与记者聊天。“有的村民锁起门就出去打工了,也不用请人照看房子”。
“我为全村守一周,全村为我守一年”。在郑家庄治安联防队值班室院墙上,14个红色的大字十分醒目。值班室里,记者看到派出所为联防队员新配置的齐眉棍、防暴叉、防刺背心、强光电筒装备整齐排列,柜子里还摆放着6套制服。墙上张贴着联防队员“十不准”:“不准打骂群众,不准体罚违法犯罪嫌疑人,不准酒后滋事更不得酒醉后巡逻……”
郑文新是“资深队员”了。他回忆说:1991年冬,为维护村里治安,党支部召开支委会和党员大会,提出组建“护村队”的初步想法。这一想法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拥护,“护村队”很快就组建起来。后来,为使“护村队”走上法律正轨,村党支部向乡派出所申请成立村治安联防队。经过公安部门审批和专业培训指导后,郑家庄每户出一名年轻劳力,3户为组,整村为队,依法挂牌成立了“郑家庄治安联防队”。每天有3个人值班,从晚上8时至次日上午8时在村内巡逻。每家都要派一个人轮流值班7天,若哪一家有事,就每天出20元请人帮忙值班。
郑文新自豪地说,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偷盗的事情。大家都知道郑家庄有联防队,小偷也不敢来了。身着迷彩服的高汉云老人告诉记者,他家“最近2年内值班3次,各家都非常自觉地派年轻人参加义务巡逻。”
近年来,郑家庄还在全县率先实施“网格化服务管理”和“十户联防信息平台”建设。郑文新说,“如果有事,只要通知1户,大家就都知道了。”比如,有车子陷在沟里要找人帮忙抬车,要送生病的人到医院里,1户发出信息,10户都来帮忙,“一张网织出了邻里亲密关系。”
“郑家庄村民没有后顾之忧,年轻人可以放心外出做生意。”杨秀弟告诉记者,全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忙时为农、闲时为商”。好多人家长期外出营销中草药材,生意做到了北京、上海、新疆等地。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850元。
郑家庄,前面的风景一定会更漂亮!
本报记者 庄俊华 王廷尧
管毓树 黄剑锋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