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联重科:用“工匠精神”寻求全球突围
- 发布时间:2015-05-06 19:50: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网长沙5月6日电 题:中联重科:用“工匠精神”寻求全球突围
记者 白祖偕刘双双
被视为中国经济风向标的工程机械行业,在新常态下跌宕的市场中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礼”。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总部位于长沙、在近80个国家建立了销售和服务平台的中联重科,在不断创新与转型升级中自我历练,通过全球化思维寻找属于“中国制造”的世界坐标。
“与全球领先的装备制造企业相比,中国企业唯一缺少的就是‘工匠精神’。”董事长詹纯新希望中联重科用代表极致的“工匠精神”追赶世界一流,让“Made in china”成为响亮的世界名片。
“工匠精神”追赶世界一流
2008年,中联重科以1.63亿欧元收购意大利混凝土机械制造商CIFA60%股权,开启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第一次海外并购。
在现代工业发祥地的欧洲建立了自己的桥头堡后,中联重科跨国运营的步伐没有停歇:通过对德国M-TEC公司、荷兰Raxtar施工升降机技术公司以及奇瑞重工的并购,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整合资源;加速海外研发平台、装配基地、合资工厂、市场渠道的建设,先后成立印尼子公司和财务公司,建成并投入使用海外公司巴西服务中心。
“国际化如同一场赛跑,而欧美跨国公司比中国企业起跑的时间要早、速度要快,管理理念、技术资源、本土化能力等也远强于中国企业。”詹纯新认为,中国企业不能仅仅按部就班地等待自然生长和进化,必须走“新型国际化道路”,即借力国际资本市场,以世界为纬度整合全球资源,使中国企业的制度、管理、技术、文化与国际领先者快速对接,最终实现“花开全球,跳级发展”。
如今,尽管已经跻身世界工程机械高端制造行列,詹纯新仍清醒地意识到,中国制造与世界一流制造存在“最后一厘米”差距。
“‘工匠精神’的缺失是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重要原因。”詹纯新认为,“工匠精神”便是这关键的“一厘米”。
詹纯新理解的“工匠精神”是,良好的工匠对每件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做工的完美和极致。视技术为艺术,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拥抱变革,在擅长的领域成为专业精神的代表。
基于此,中联重科摒弃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用极致的思维提升产品质量与工艺,努力铸造中国装备制造领域的“奢侈品”。在世界工程机械领域,许多印记着世界纪录或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都来自中联重科:101米世界最长碳纤维臂架泵车、113米全球最高的登高平台消防车、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
2015年4月,中联重科宣布旗下1200多个品种将全部“换装”,邀请世界著名的工业造型设计团队——意大利ZAGATO公司历经10个月精心打造的全新涂装,正是其向高端世界级品牌靠近的重要一步。
转型升级开启新蓝海
在中国工程机械行业辉煌十年的滋养下,中联重科迅猛发展。进入行业收缩调整期后,中联重科悄然“变身”,成功地从单一的工程机械企业转型为集工程机械、环境产业、农业机械、金融服务等多位一体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
这家发轫于长沙建设机械院的企业,最初只是由7个人挣脱体制和思想的藩篱、借款50万元创立的。科研人员出身的詹纯新一直用全球化的视野洞悉行业变迁,掌舵着企业每一次战略转型。从科研院所走出,到股份制改造、重组并购,从全球化经营到多元化发展,中联重科的每一步都与中国经济改革的大势节拍一致。
2014年8月,中联重科并购奇瑞重工,以期通过整合资源改变中国农机行业现有格局,引领农业机械登上全球价值链高端。
“中国的工程机械行业从低端到高端、从世界50强之外到进入前10强,实现过程是通过技术创新、走出去和抓住了中国发展的好时机。”在詹纯新看来,伴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业机械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只要抓住时机,中国农业机械也会在全球市场拥有自己的地位和品牌。
随着“工业4.0”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联重科如今开始进行商业模式的大变革,未来将从整机销售占主导转变为增值服务和产品销售多元并进的商业模式。
在横向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中联重科也在国家的“一带一路”战略中看到了新蓝海。
中联重科分管海外业务的高级总裁张建国表示,“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推动下,中联重科海外市场拓展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3-5年之内收入占比要提升到30-40%,公司已做好未来几年与行业国际巨头在其家乡市场一争高下的准备。”
从技术创新到经营管理,从企业文化到战略布局,中联重科努力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完善每一次自我蝶变。“在中联,每一个人都是‘工匠’。只有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做到极致,才能让中国制造立于世界之林,成为具有永久竞争力的世界品牌。”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