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终追远看灵山
- 发布时间:2015-04-19 05:52:37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灵山的特别在于,我将其视为人类文明的净土、是新陈代谢的温床
福建泉州的名胜古迹不胜枚举,可我却对灵山情有独钟。其原因有二,一是灵山离我工作的地方较近,不失为晨练的好去处。二是灵山因葬有传说中穆罕默德派遣来华传教的四个贤徒中的三贤和四贤而得名,所以灵山又叫圣墓并与麦地那的穆罕默德圣墓、纳贾夫的阿里圣墓齐名而被誉为“世界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墓”。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质疑,第一个原因还好理解,第二个原因就有点蹊跷了。因为按照习俗的观念,墓地通常是为人避讳的。何况,今之灵山与古之灵山已有所不同,除了三贤、四贤两座最初始的墓地外,更多则是陆续迁入或安葬的陈埭丁氏族墓、汾阳郭氏族墓、龙苍曾氏族墓以及荥阳郑氏墓、汀州葛氏墓、安徽杨氏墓等不同时期的伊斯兰式石墓。它们或整齐排列于半山腰,或凌乱分布于各个斜坡沟壑。简言之,我怎么会对这样一座坟山情有独钟呢?
是的。不瞒诸位说,我对灵山的好感,恰恰是因为这里人迹稀少,墓冢遍地。虽然泉州的人文景观为数甚多,但如果从生命原型的层面去体验,只有灵山能给人以静谧、从容、安全、永恒的感受。
灵山皆以石质铺就。进门就是缓缓而上的石阶,石阶左边是一片葱绿的、几乎密不透风的桂圆树,树丛下分布着一些零散的清真墓。石阶右边则是软茸茸的草坪,有国保碑和凉亭点缀其间。而山包上的主要通道和墓群四周的坪地亦铺着石板。至于圣墓和其它伊斯兰式墓包括墓碑、墓沿、墓壁、棺椁、棺盖等就更不用说都是清一色的石质了。即便是那些亭子、门廊、桌椅、护塔、牌坊、围栏、碑刻、告示牌等亦统统由石头凿琢而成。
进景区大门沿石阶走大约五、六十米左边就是圣墓。现存的三贤、四贤两墓并列于卷棚歇山式石亭内,系1962年由福建省人民政府重建,其原始部件也都保留着。墓冢用花岗岩雕刻而成,盖分三层,四面浮雕莲瓣纹,墓盖底下为覆盖墓坑的石板。
墓廊内,外竖历代碑刻七通,如伊斯兰历722年的阿拉伯文重修圣墓碑、1417年的郑和行香碑、1751年的乾隆辛未碑、1871年的同治重修碑等。
不知是真主的刻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灵山的另一大看点还是石头——风动石。它位于那块软茸茸的草坪的顶头,石阶的右侧,几乎与圣墓面对着面。
那是多么灵异的造化呀。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天,冥冥中突然有一坨硕大的石头从天而降或是从地而升,不偏不倚,刚好落在或被推挤在一块平展的大磐石上而且有两个边是悬空的。于是,几千年,几万年,几亿年,就在那么一个瞬间,石头顶端的一条裂缝嘭地一炸,使悬空幅度大的一边轰然倒塌,形成一个齐刷刷的冠状面,正好给那些喜欢流芳百世的官达名士镌字刻诗,既把一段历史赋予了文化的内涵,又将“阿里墓前有晃塔,圣墓前面有晃石”的穆斯林观念耦合得天衣无缝。
留在磐石上的大半边坨石就是风动石,约两米多高,20多吨重。风动石的“脸书”以及“后脑勺”上刻了不少先人的字迹墨宝,其中以“碧玉毬”和“天然機妙”最为显眼,使得瞻仰它的后人更添一份敬意。但就“风动”、“指动”之说,本人亲自试过好几回也不见动静。所以那只是一种逻辑推理,乃坨石底部略呈凸状,磐石顶面略呈凹状之缘故也。
尽管风动石也在灵山景区之内,但灵山毕竟是座坟山,所以到这里来锻炼身体的人几乎寥寥无几,也就落得我可以自由自在地在坟茔间徜徉,在草坪上仰八叉,在风动石的底座上做俯卧撑,在亭子里漫无边际地遐想。我还发现一个奥秘,风动石后方靠悬空一侧的石体有一种醇香的味道,而其它部分却没有,所以我还每每用鼻子贴在有沁香的部位上闻香。
需要说明的是,安葬于灵山坟茔里的并非全是回民。社稷的多元和生存的交织早已把包括宗教信仰、婚姻结构、民族习俗在内的差异逐渐缩小。有资料记载,陈埭丁氏从始祖至四祖均娶汉人为妻,其后裔亦与汉人通婚。2015年清明节前一天的清晨,我在丁氏族坟左上方的山坡上碰到一个从石狮来的郑姓中年人正在为族坟清理杂草。他告诉我,灵山在大规模迁入回族祖坟之前,也偶尔会有汉族人埋葬于此。
当然,是不是伊斯兰式墓并不重要,生前享受什么待遇也不重要,是谁的坟更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儿是一座坟山,是人类文明的净土、是新陈代谢的温床。
换句话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有哪一个个体不是从温暖柔和的宫穴出发,再回到坚硬冰冷的墓穴里去呢?在这趟历程中,或享尽荣华富贵,或吃尽千辛万苦;或位高权重一世,或平民百姓一生。苦也罢,甜也罢;哭也罢,笑也罢。最后尘埃落定,统统归宿于此。这难道不是一种最基本的客观存在么?
在下这样说当然不是要人们去消极对待生活,被动服从宿命。相反,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生与死原本就是一种和谐的传承。因此,当我们面对茔坟墓冢时,并没有理由去躲闪回避,而应该更加敬畏生命、珍惜现实。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