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词典:别在数字时代坐冷板凳
- 发布时间:2015-04-12 08:00: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尽管传统工具书的地位与影响力在数字时代不断遭遇挑战,但是纸质工具书依然是数字化产品的原始基础。权威工具书编纂应当借重于互联网的力量,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如今,通过网络词典、手机应用软件等方式,用户就能轻易查询外语单词。但是在众多软件应用中,却难觅正版工具书软件的身影。工具书该怎么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去年开始,多部翻译类工具书的编纂团队陆续宣布对词典进行高度数字化处理,希望通过技术手段,让体量庞大的工具书在各类终端设备,譬如手机、平板电脑和笔记本电脑上呈现给读者。其中,作为我国第一部真正自主研编的大型英汉双语工具书《英汉大词典》,就开此先河。它是英语语言文学翻译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参考书之一,编纂团队希望借此拓展传统大部头书籍的受众群体。
网络时代,
谁还背着大部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年轻一代,一直是各种工具书的主要目标使用者,但是在今天,使用纸质工具书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词典等传统纸质工具书的主要读者已日趋老龄化。而随着灵格斯、有道等网络词典的普及,数字化已成为词典编纂不可回避的问题与趋势。
虽然词典编纂是一个因袭性很强的行业,但我们明显有别于前人的地方,就是高度数字化与深度社会化。35岁的复旦大学英文系教师朱绩崧接棒陆谷孙教授主持《英汉大词典》第三版编纂。朱绩崧介绍,自编纂伊始,第三版《英汉大词典》就已不再囿于词典编纂专家的纸边案头,而成为一场依托互联网开放平台下的全民大行动。
至于“深度社会化”则意在培养参与者的归属感。传统纸质词典出版时会夹一页告示,请读者帮助收集新词,结果收效甚微。“要把天南海北的有心人聚拢起来,依托网络实现要容易得多,借助自行开发的语言素材收集工具,编辑团队随时可实现与读者互动。”
从纸面迁移到屏幕,可能性确因技术条件大大扩展,但不能忽视的局限就是显示环境的复杂化,特别是狭隘化。通过数字化,纳须弥于芥子,两千多页的词典化为屏幕上一个小巧的应用图标需要复杂的技术支持。
体量庞大的工具书最大限度地适应互联网环境并非易事,毕竟现有的词典数字化产品在阅读体验上做得很不完善。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等屏幕较为窄小的终端上,数字化的优势并未充分发挥,仍停留在低端水平。
为了作好“高度”数字化,《英汉大词典》编纂团队开展了多种创新,不仅使其适应各类主流终端设备的显示环境,更采用结构严密、关联丰富的大数据库来强有力支撑这种适应能力。在检索方式上,原来纸质限于篇幅,多数英汉双语词典只能按照拉丁字母顺序排列词目。数字版《英汉大词典》并未局限于这样的检索方式。此外,在加强词典的教育功能上,编纂团队也作了多种尝试。
朱绩崧告诉记者,他们请了专业公司帮助开发依托微信公众服务号的工具,很快就会上线。用户界面的设计也独具一格,即便在手机屏幕上,也不感觉局促。如今,词典第二版数字化大部分已经完成,编纂团队计划在开放整本词典的数字化查阅,尽快推出手机应用,第三版纸质词典争取5年后面世。
“待《英汉大词典》数字版竣工,理想的结果就是如哈姆雷特所言,在核桃里主宰无限空间。”词典是无声的老师,朱绩崧希望,年轻的读者能接受《英汉大词典》,而不是产生“太大,不到万不得已不用”的错觉,要让他们用过《英汉大词典》数字版后明白,看似大部头的工具书其实可以像金箍棒一般可长可短,从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他也希望帮助《英汉大词典》走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金融、法律、医药这些对外交流繁盛的热门领域也渐渐树立起自己的权威。
数字工具书有无数条路
工具书数字化看起来是一件既有庞大市场需求,又有一定技术基础的好事。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原来一直比较保守,现在不得不进行变革。”上海译文出版社社长韩卫东表示。工具书的电子化不是简单地将纸质词典的内容放进电脑、手机屏幕里供查阅。而电子化的最强项,则是可以开辟更多种查阅途径,以弥补纸质工具书的弱项。以平常我们所见的英汉词典为例,词条要分级,明确标注,提供反义词,提供近义词辨析,提供用法提示,帮助读者丰富多样地利用辞书这个信息检索系统。“纸质只有一条路,但数字化的辞书能提供无数条路。”
但就目前的情形来看,需要走的路还很长。朱绩崧回忆,自己在5年前曾力劝北京某著名出版社进行工具书的数字化工程,被对方一口回绝,说这不是词典的正道,词典就是要放在桌子上查的。“他们没有危机感,时代不同了,纸质辞书的身影越来越单薄,传统出版人思路要开阔,需要清楚危机、希望和未来的方向在什么地方。”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能够编纂工具书的知识精英人才缺乏。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工具书编纂已变为“吃力不讨好”的行业,人才难得是最大挑战。相比其他纸质编辑,词典编纂枯燥乏味不说,经济上的回报也越来越低,很多高校甚至不认可这是学术成果,词典编纂成了无名无利的行当。
尽管如此,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出版人看好工具书手机软件的市场前景了。“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试水,可以摸索出一套盈利模式。过去《辞源》卖得好,促成了《辞海》问世。而在工具书数字化领域,也可以出现同样的良性竞争,活跃市场。关键是要有好的内容和呈现方式。英国、美国最好的词典都有电脑版和移动客户端,可以借鉴他们的经验。”朱绩崧表示。
工具书数字化是一条不得不走的路,但“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的实质,仍在一脉相承。与如今线上各种词典应用软件相比,传统工具书最大的优势依然存在,严肃、权威、准确的优势让读者依然会选择它们。“最起码,现在能够在盗版市场中正本清源,我相信工具书的数字化市场需求还是很大的。”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辑朱亚军说。
工具书到了向数字化大胆迈出一步的时候了。(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李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