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 发布时间:2015-04-11 05:45:12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好产业升级中技术创新的走向和着力点,为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作出切实贡献。
技术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根本动力。国内外经验表明,产业升级的历史就是一部技术进步的历史,正是由于不断的技术创新才使得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升级。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意味着长期以来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正在发生重大变化,能否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将直接决定着中国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未来。
(一)
近些年来,中国在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在少数产业领域,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其一,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领域,中国拥有一批创新领先企业,建立起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移动通讯产业链条和通信网络。华为、中兴等已经进入通信设备领域技术创新的领跑者行列。2013年华为成为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商,拥有3万项专利技术,其中有40%是国际标准组织或欧美国家的专利。中兴通讯多次获得全球PCT专利申请量第一。而且,中国在无线移动通信领域的国际标准中已拥有话语权。
其二,在能源领域,水力发电、超超临界发电等一批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特高压交流电压成为国际标准,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技术和装机容量也已走到世界前列。中国的水力发电规模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已成为超超临界机组最大的生产国、使用国。中国通过特高压输电技术研发和应用,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完整的特高压输电技术标准体系。中国核电技术已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并输出到英国等国家。中国在风机产量、风电装机容量、太阳能光伏电池和组件生产能力都居世界第一。
其三,在轨道交通领域,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通过瞄准世界铁路装备技术制高点,中国以掌握核心技术为目标,利用中国铁路的巨大市场,统一组织技术引进谈判,研究消化吸收机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了中国铁路装备产业的发展。
其四,在互联网领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较快,市值名列前茅,电子商务交易增长迅速。近年来,中国互联网企业专利申请量实现较快增长,其中在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等领域的专利申请和创新实力在中国市场上已经比肩甚至赶超国外企业。2014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约13万亿元,同比增长25%。
其五,在生物医药领域,中国企业的基因测序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形成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相互促进模式。
(二)
客观来说,虽然我国在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上取得不少进展,但整体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企业创新意识增强,但总体上创新能力不足。企业是产业升级的主体,其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产业升级的水平。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加剧、要素成本快速上升等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要赢得市场竞争,必须依靠技术创新。但总体而言,多数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研发投入不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201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投入研发经费8318.4亿元,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8%,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由于投入有限,多数企业所谓的创新都是“模仿式创新”,真正能够带动行业技术进步的创新成果很少。
二是专利数量增长较快,但专利质量水平有待提高。专利是衡量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92.8万件,同比增长12.5%,连续4年位居世界首位。但专利的质量和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企业获得的国际专利数量仍然不多。2014年,中国企业共申请了26472项欧洲专利,占全部欧洲专利申请数的9%,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依然较远。而且,中国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数字通信领域,华为和中兴通讯两家公司就占据了申请总量的70%。
三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得到重视,但仍是制约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具有基础性、关联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是产业技术创新链条中最富创新性的环节,能够在一个或多个行业中广泛应用并产生深度影响,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中国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但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薄弱仍然是当前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重要瓶颈。主要原因有:以各类项目支持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的模式,存在缺乏系统规划、重复分散投入等问题;作为产业共性技术重要方面的标准制定、认证和评价的研究与服务机构发展滞后,等等。
四是大学与科研院所在知识创新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低。近年来中国大学与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能力有了显著提升,并产生了一些高水平的创新成果。但由于体制、观念等原因,企业、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尚未建立起知识创新、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密切结合的有效机制。一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缺乏先进适用技术的支撑,对科技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科研机构和高校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的实力不足;评价体系不合理导致科研人员缺乏创新成果转化动力;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不能满足企业创新需求,等等。
(三)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减弱,必须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改造传统引擎,打造新引擎。这为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具体而言,有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需要推进。
第一,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随着发展阶段的转换,如何实现从传统产业政策向创新政策的转换,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一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升级。一方面要全面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大学要把精英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培养一大批适应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的高水平技术工人;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资本市场引导资本流动、支持创新、分散风险的能力。二要推动劳动力要素和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推进金融改革,引导升级后的创新要素向创新领域配置。三要通过加快改革和强化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创新环境。改革用地制度,增强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尽量减少土地用途变更带来的套利空间。彻底破除行业垄断和地方垄断,强化竞争和统一市场。改革科技投入体制,进一步提高研发资金使用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提升知识产权附加价值。推进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按产业升级目标推进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以产业链引导创新链,以创新链支撑产业链。一是建议统筹制定全国的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创新规划,从组织上保障按产业升级目标推进创新战略的实施。二是统筹谋划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定位、布局、衔接、互动与优化。消除产业链与创新链优化配置和融合互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创新资源整合共享,建立产业和创新要素合理分布与优化配置、上下游和各环节有机联动的机制。三是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展产业链与创新链联动发展试点。通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营造良好产业生态,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促进资金、人才、科研、信息、网络、数据等知识要素、创新要素集聚和共享。
第三,协同推进、集中突破产业领域发展的若干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一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建设。主要是指基础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制造装备的研发、设计和制造能力。二是强化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围绕重点产业领域,通过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引导整合现有科研院所、企业形成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体系。改革行业研究院所管理体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中的作用。推动建立一批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共同参与的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三是多模式、多途径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
第四,进一步完善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一是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推动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国家技术创新的法律体系。借鉴国际经验,破除制约科技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制度障碍,给予科研单位和研究人员更大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强化政策引导。探索建立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的管理制度,加快完善技术成果产权转移转化的财政税收激励制度。完善对科研院所的考核方式,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的原始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推进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成果“技术市场”建设。三是通过设立开放实验室、产业创新联盟、创新孵化器等载体,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向社会开放。围绕市场需求,通过成果转移、合作研发、人员流动等多种形式,促进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实现产业化与基础研究的良性互动。
第五,坚持开放创新,加强技术创新的国际合作。一是紧密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动态,坚持问题导向、需求牵引,高标准、大范围、跨领域进行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整合和集成世界性的创新资源,在合作中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与国际产学研机构战略合作,组建若干战略联盟。结合国际产学研机构的比较优势和特点,完善合作机制,加快相关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建立研究开发基地。鼓励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收购或加强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设立更多的全球研发中心,依托国外先进和适用技术扩大国际市场空间、提升中国产业竞争能力。
(执笔:赵昌文 王忠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