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寸土要“寸金”
- 发布时间:2015-04-03 08:34:07 来源:福建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淮山持续走俏市场,去年收购价平均每公斤10块多。”近日,在德化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刘金成告诉记者,淮山已成为该县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栽培面积1万多亩,年产量2万多吨,年产值达2亿多元,并培育出名优品种——“寸金薯”。
德化淮山产业能够形成气候,得益于该县近年来在市场和政府引导下,大力革新栽培技术,创办龙头合作社,推行标准化管理,发展下游深加工配套,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探索出一条可持续、高附加值的淮山产业化发展之路。
用技术换效率:
种得巧 收得快
在农户的田地里,一排排淮山整齐划一,轻轻几锄下地,笔直均匀的淮山便脱土而出……
德化县农业局农科所所长林富杰介绍,以往,农民对土壤条件、种植技术等都不太讲究,种出的淮山品相不好、产量不高;此后,德化农户普遍采用打孔种植,淮山顺着预先挖好的孔洞垂直生长,提升了淮山品相和产量。
“但打孔种植法采收时需深挖,每人每天最多挖150公斤,工钱却要150元以上。”为提高收挖效率,德化开始进一步推广浅生定向种植技术。林富杰介绍,该技术将U型塑料槽以15度左右斜角埋进土里,让淮山沿槽生长。浅土层昼夜温差大、疏松,淮山长得快、易采挖,每亩可节省30个劳动力,亩产高达2000公斤。
浅生定向种植需配备滴灌设施,为此,德化县政府出台政策,给予每亩240元至360元补助。
龙头撬动规模:
标准化 质量均
英山珍贵淮山农民合作社是德化县第一家淮山种植合作社,现有123个农户社员,2014年荣获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成为当地龙头合作社。
“2009年,淮山市场价最高每公斤5.6元。而后逐渐提高到去年的14元。合作社采用订单的方式,向农户保底收购。销路和价格有了保障,农民积极性提高,种植规模就跟着上来了。”该合作社负责人李金贵说。
2014年,该合作社的种植基地达1500多亩,而德化全县有1万亩左右,比2012年翻了一番。
规模生产降低了边际成本,增加了市场占有率,还促进了标准化管理。李金贵说:“社员必须按照规定种苗、施肥、用药,一旦检出农残或重金属超标,就不予收购。”
初具产业雏形:
防滞销 利润高
为提高市场竞争力,德化淮山产业逐渐从单纯出售生鲜产品发展到深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
“随着种植效率和规模提升,总有一天生鲜淮山供给会超过需求。”德化县泰生元农业综合开发公司总经理李福龙说,基于这个判断,他及早成立公司、注册商标,率先在德化开展淮山深加工。
去年,他投资700多万元,盖起厂房和冷冻库,引进真空冷冻干燥设备,并申报QS生产许可认证,建立质量可追溯系统。经过1年探索,该公司成功研发出淮山粉、淮山饼等系列产品。
“1公斤淮山粉需要耗费六七公斤生鲜淮山,但极大提高了附加值,1克淮山粉能卖到4元。仅凭该产品,今年就预计可创收2000万元。”李福龙说,公司去年总产值已达3000多万元,解决1000多人就业。
记者点评>>>
记者点评>>>
传统农业以自给自足为主导,商品水平低,生产规模较小,产量起伏不定,多是靠天吃饭。与之相比,现代农业以科学化为核心,以集约化为方向,以产业化为目标,通过先进技术、机器设备、科学管理等要素,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产量和质量,并引入工业部门进行加工和开发,使农工商紧密结合,同时借助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高效、低耗、绿色。
在市场需求刺激下,德化淮山产业向现代农业要红利,从随意栽种到打孔种植再到浅生定向,并在龙头合作社和公司的带动下,采取规范化管理,研发新产品、拓展产业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增财,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之路。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