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关于外资撤离潮的伪命题

  • 发布时间:2015-04-02 05:45: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日资零售企业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宣布,4月1日关闭其在北京的右安门华堂商场。

  近一个时期,少数跨国企业对中国业务进行调整,有人据此提出“外资撤离中国”说,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失去魅力。

  事实果真如此吗?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失去信心了吗?

  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4年,日本在华投资企业中,终止投资的与2013年持平,减资的比2013年下降了3.2%;美国在华投资企业中,终止和减资的比2013年分别下降了9.6%和19.1%。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831家,同比增长38.6%;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24.8亿美元,同比增长17%。

  “不存在外资大规模从中国撤离的情况,外资对中国投资保持在正常状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说。

  水土不服、调整转型是“外资撤离”关键词

  正值春装上市旺季,玛莎百货上海南京西路店却显得冷冷清清,与附近人头攒动的GAP和HM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服装价格并不便宜,可款式却偏老气,欧版的尺码也不合身。”逛了半天什么也没有看中的黄女士对记者说。

  身为英国百货业老大,玛莎定位中高端,宣称销售“充满英伦情调的自有品牌”,但其主打商品服装的款式过于正统保守,无法吸引追逐时尚潮流的中国年轻人的目光。

  遭遇尴尬的外资零售企业不只玛莎。中国商业联合会的资料显示,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外资零售企业在华进入开店高峰期。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零售业增长放缓。据联商网统计,2014年外资在华关店141家。

  专家认为,在中国零售业面临电商冲击、消费转型等多元化因素影响下,“洋商店”们更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现象,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消费需求和消费方式升级更快,更个性和多样化。跟不上消费变化的节奏,关店调整在所难免。

  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分析,以前老百姓接触国外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渠道有限,外资百货、超市进入中国市场后给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消费体验。如今电商快速发展,出国旅游购物、海外代购越来越便利,尤其是80后、90后成长为主流消费群体,一部手机可以连接全球市场。

  华堂商场自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以价廉物美的生鲜见长。但现在却遭遇消费者越来越多的抱怨,“没有WIFI”“停车场拥堵”“有机食品和进口食品太少”……中国消费者已从“唯价格”到对品质、环境、服务都有要求了。

  调整转型是外资撤离另一个关键词。“过去中国土地、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裕,但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供给条件正在改变,传统制造业投资相对饱和,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上限,外资企业如果不能根据新变化作出新调整,就难以在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立足。”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主任张占斌说。

  2月5日,对于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宣布关闭,厂方给出的解释是西铁城集团日本总部的全球战略收缩调整。

  资本流动是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属性,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正常现象。就在西铁城悄然离开的同时,同样来自日本的松下集团决定,将部分数码相机的生产从日本转移到中国厦门工厂。

  “总体看,关停工厂的数量是有限的。”沈丹阳认为。

  外资依然看好中国

  由德国巴伐利亚州立银行投资的德国中心3月31日正式入驻江苏太仓,这是德国在全球设立的第8个、在中国设立的第3个德国中心,该中心将为在中国投资的德国企业提供金融、法律等方面的服务。

  据太仓德国中心总经理马悌思介绍,德国中心是专为德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探路而建立的调查研究招商中心,为德国的中型企业提供市场咨询、律师、贸易等全面服务,以支持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开拓业务。

  太仓市副市长朱万里认为,“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很有挑战性,而德国在工业4.0方面走在前列。德国中心落户太仓,将更好地扶持太仓当地企业的发展,也将促进中国工业4.0的进程。”

  中国对外资是否还具吸引力,事实胜于雄辩。2014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增长1.7%。而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背景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较2013年下降了8%,也使中国在外资流入量上跃居全球第一。

  中国美国商会近日发布的《2015年度商务环境调查报告》称,超过60%的会员企业仍把中国视为全球三大投资重点之一。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规模仍然能保证无限商机,在华外资企业将迎来一个长期且可持续的“白银时代”。

  正在经历调整的家乐福全球总裁普拉萨对未来依然乐观,“我们在中国的发展是长期的,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我们看好这个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外资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统计数据显示,前两个月我国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继续上升至61%,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7.3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从这一视角看,少数外资撤离恰恰显示出中国经济转型的力量。联合国贸发会议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说:“流入中国的资金出现了结构性改变,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

  以方兴未艾的机器人市场为例,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瑞士ABB、德国库卡、安川电机和日本发那科等国际机器人巨头都在中国设立分公司及合资公司,不断强化布局优势。

  “实践证明,外资依然看好中国,选择中国、投资中国的潮流并没有发生改变。”商务部部长高虎城说。

  中国继续为外资创造新红利

  再过10天,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开始施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人表示,这次修订是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旨在积极主动扩大开放,转变外资管理方式,构建开放、透明的投资环境。

  “通过修订,我国加大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改革力度,压缩了负面清单的条目数,逐渐减少产业涵盖的领域,更具开放的积极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晋平说。

  今年以来,我国不断出台各类举措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健全外商投资监管体系。前不久,《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部法律实施后,将取消现行对外商投资的逐案审批体制,采取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外资管理方式,构建“有限许可加全面报告”的准入管理制度。

  韩国三星集团副会长李在镕近日在博鳌亚洲论坛上表示,中国通过简政放权等措施深化改革,中国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中国政府官员工作更加勤奋,中国成为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

  当前,中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中国机遇的内涵在不断扩充,改革产生的红利正在召唤全球资本。

  高虎城表示,对各国企业家而言,应该把握住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市场准入、商业创新、服务消费、商品进口等方面的新机遇,加快投资中国。

  刚刚发布的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投资贸易合作是重点内容。“‘一带一路’是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开放,中国通过与沿线国家拓展相互投资领域、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树立投资合作新典范,将实现互利共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说。

  “中国政府提出经济新常态,意味着经济上正在发生转型。这既会给外资企业带来挑战,也会提醒我们在投资上作出调整以获得更大发展,我对中国的未来很有信心。”东风英菲尼迪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戴雷说。

  沈丹阳表示:“今年,我们对中国吸收外资在全球名列前茅充满信心,全国吸收外资规模还将保持稳定。”

  文/新华社记者 赵 超 韩 洁 雷 敏 王优玲 龚 雯 冯 璐

  (新华社北京4月1日电)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