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推行生态安葬 观念服务都要跟上

  • 发布时间:2015-04-01 05:46:11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清明将至,各地陆续迎来祭扫高峰。近年来,各地节地安葬方式得到政府资金补贴,文明祭扫、生态安葬逐渐在社会上形成共识。不过,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近日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4-2015)》指出,在进一步深化殡葬改革的过程中,政府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制定全面系统的殡葬事业生态发展规划及相应的激励机制。

  不立墓碑、不留坟头,将离去亲人的骨灰放入挖好的树坑,植上一棵树,“以树代墓”,亲人在扫墓时为树木浇水、培土以寄托哀思。3月28日上午,郑州市上百名市民,手捧鲜花和亲人的骨灰盒,佩戴着黄丝带,参加了郑州市第八次集体“树葬”。他们让亲人的骨灰回归大地,与绿树相伴。

  安栖树林间,长眠花丛里,融入江水中……节地生态葬,被认为是实现殡葬事业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生态发展的重要举措。民政部提出,争取到2020年,骨灰存放、树葬、海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比例达到40%以上,公墓墓位超标硬化现象得到遏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地在深化殡葬改革中,加强对火葬区节地生态处理骨灰、土葬改革区规范集约安葬遗体以及实行生态安葬奖补等激励政策情况的量化考核,积极探索节地生态安葬的激励引导机制。黑龙江、浙江、安徽等地部分市县出台了对选择树葬、花葬、骨灰深埋等节地生态葬式的奖补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近日发布的这份报告指出,一方面,多数市区消费者认为公墓消费过高;另一方面,生态节地葬受到冷落。

  北京工业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研究所王国华教授认为,在自然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条件下,人口基数增大会引起城市人口自然死亡数量的增加,导致部分城市因制定限制殡葬用地的政策而出现墓地紧缺,加上部分城市对于公共资源过度商业化开发,引发对殡葬行业的种种诟病,如殡葬垄断、殡葬暴利、“死不起”等问题。

  记者采访时了解到,今年清明节前,全国各地普遍组织开展了以“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为主题的公益祭奠活动。不过,虽然消费者对“生态葬”普遍了解认可,但生态葬进一步的推广仍有不少困难。究其原因,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研究员曾寒柳认为,传统的“入土为安”丧葬观念和“孝”文化的影响依然较深,且生态节地葬实行不长,环境、服务和配套设施还不尽完善。

  节地生态葬应如何进一步推广?北京殡葬协会副会长裴春悦指出,节地生态葬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节地,二是生态。节地生态不仅体现在安葬设施的节地、公墓环境的绿色生态,还应延伸为对于整体环境的再开发、再塑造,以及公墓生命教育、文化传承功能的拓展。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所长李伯森认为,许多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受政府财力限制,对殡葬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规划、投入不足,殡葬服务设施陈旧、设备落后,公益性安葬设施匮乏,无法有效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殡葬诉求。改变这一状况,国家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同时积极探索多元的投融资机制。

  王国华表示,应从创新殡葬模式、转变殡葬观念的角度入手,从建设全新的现代城市公墓体系出发,将传统的墓碑安葬模式创新为“人文纪念公园模式”。由人文纪念公园的管理者提供最具人文情怀的现代葬礼仪式,使得逝者得到最大化的尊重与祭奠。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