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队伍”成为京郊创业主力军
- 发布时间:2015-03-28 08:32:46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庆国
在很多人眼里,一提到“农村实用人才”,自然会联想到农村的“土专家”、“田秀才”,是在种植养殖、手工艺制作等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而如今,真正的农村实用人才可不止会这些绝活了,在京郊就有这么一位,他不仅具备一定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建起了养殖基地,还办起了公司、注册了商标、打造了品牌、成立了合作社,再以技术为根本,成立了党员技术服务队,通过环境、品种、防疫、工艺、饲料、销售这“六统一”的技术推广模式,以“公司带合作社、合作社带社员”,带动了2家合作社和周边9个乡镇、600多养殖户共同增收致富,年均增收1.7万元。他,就是京郊农村实用人才刘成军、北京百年栗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如今,“百年栗园”已是北京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百年栗园”这一品牌已经走进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长春、南京、武汉、成都等上千家大中型超市。
今天的农村实用人才不仅懂技术、有手艺,还要会经营、能组织,按照农业部文件的最新界定,农村实用人才是“具有一定知识和能力,为农村经济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服务、做出贡献、起到示范作用的农村劳动者”。农村实用人才首先要掌握一定技术,要有一技之长;其次要运用掌握的技能创造效益;再次要辐射和带动周边群众致富,三要素缺一不可。而像刘成军这样的全能型的农村实用人才,北京市已有4.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2%,人才规模和作用发挥都在全国名列前茅。
这么壮大的一支人才队伍是怎么发展起来的?主要靠的就是培养和培训。全市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起步于2005年,当时只有8000多人。通过不断创新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科研院所教授、种植养殖能手等专家,采用协议开发的模式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除此之外,各地区还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出“专家+土专家+实用人才”、“土专家+实用人才”、“专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实用人才”、“专家+实训示范基地+农村实用人才”、“农民田间学校+农村实用人才”、“科技工作站+农村实用人才”、“党支部+农村实用人才”等多种模式,把培养对象与培养教师、龙头企业、合作社负责人,通过培养协议联结起来,不断拓展实用人才开发培养的形式和效果。
同时,研究制定了《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行动计划》(2011~2015年),明确了26个市级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方面的职责任务,构建了区、镇乡、村分级管理、分层负责、共同参与的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工作机制。
据介绍,为了更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实用人才进行培训、培养和激励,根据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郊区农村实用人才分为5类:技术类、管理类、营销(流通)类、生产类和社会(文化)类。根据《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定办法》,对这5大类人才的具体范围及等级标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和界定,将农村实用人才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再根据不同的等级,实行不同的管理方式,给予不同的政策支持。目前,在北京市这5大类的4.5万名农村实用人才中,共评定初级人才1.4万名,中级人才2.5万名,高级农村实用人才1270名。通过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机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根据不同的级别在补贴、贴息贷款、政策扶持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建立了一整套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顺义区对评定出的高、中、初级人才分别给予一次性5000元、3000元和500元的奖励。同时规定,高级人才优先享受项目资助、政策扶持以及培训考察,调动了各级人才成才创业的积极性。
为了促进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北京市委农工委还采取多种方式,搭建人才与市场连接的平台。从2009年开始,已经连续举办了4届北京市农村实用人才创业成果展示推介会。去年,还联合北京电视台组织了以“人才成就梦想、圆梦美丽乡村”为主题的大型电视访谈节目。
经过9年来的努力,北京市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迅速,成效明显。展望未来,北京计划到2020年,郊区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增加到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左右;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全市农村实用人才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年,具有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比例要达到50%以上,并使每一名农村实用人才获得至少一项专业(职业)技能证书;农村实用人才在产业、地区间的分布趋于合理,新型行业实用人才数量有显著提高,其中女性比例明显增加,40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比例达到50%;增收致富的能力逐步提高,示范引领效果更加显著,平均每个行政村主要特色产业要有2~3名示范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
通过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健全激励评价体系,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强化服务管理措施,扶持人才创业兴业,不断充实壮大这支草根队伍,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主力军。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