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村书记怎样改变家乡面貌
- 发布时间:2015-03-27 04:32:1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王明军
在河南省修武县境内的豫晋交界处,有这样一群生在山窝窝、长在山窝窝里的村支书:他们经年累月恪尽职守,从筹款修路到发展产业,带领村民努力尝试,不断改变着山乡面貌,持续改写着村民生活。
行路难是山区群众最渴望解决的难题。云台山镇横河村位于闻名遐迩的云台山风景区天瀑上方。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村里都没有出村路,山果运不出去烂在枝头,群众过着“石臼捣米驴拉磨”的生活。1992年,时年36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留根下定决心,再苦再难,也要打通一条出山路。张留根开始踏上奔波筹款路,这一跑就是十年。他卖掉自家粮食换来路费、自带干粮,四处“化缘”,10年间,他先后筹集到130万元修路款。张留根带领村里青壮劳力义务出工,自备工具开山凿洞,所用炸药、雷管、导火线等全部由人工背上山。历时十年,张留根用坚持和坚韧硬是带领村民在崇山峻岭间凿通一条致富路。
和横河村一样,地处深山的云台山镇东岭后村,在20世纪末也是“照明点油灯,吃水翻山挑,走路羊肠道”。2000年,东岭后村的党支部书记武松所带领村里仅有的22名劳力,从20公里外的地方往村里搬运电线杆。20公里在平原地区不算什么,但是在没有公路的山区只能依靠人力。一根电线杆10米长、600公斤重,20个人才能扛一根翻山越岭。从春到秋,53根电线杆硬是靠人拉肩扛运到村里。2013年,东岭后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借助村里的古戏楼、观音堂、龙王庙、永禁赌博碑、千年古道等文物古迹,发展起乡村游,村民们靠家庭旅馆逐步走上致富路。
兵盘村和东岭后村中间隔着一座山,全村下辖4个自然村12户43人。现年70岁的郝太行在村党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干了20多年,2014年在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的儿子郝海军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是荣誉,更是责任,无论谁当书记,都不能让乡亲们过穷日子。”郝太行对儿子充满期待。以前,兵盘村的林果难卖,烂到山上,孩子上学、老人就医艰难,如今村里修了宽阔的出村路,依托附近的青龙峡景区,村民卖山果赚钱,收入“水涨船高”。
豫晋交界的西村乡陪嫁妆村,党支部书记李随意走马上任村支书一职,一干就是30年。为摘掉“穷帽子”,李随意带领乡亲们反复尝试过:种过经济林,可村里土薄石头厚,一场大风刮过,山果就没了;试过养鸡,可村里离县城太远,路又颠簸,养的土鸡没等运到山下就死去大半……李随意没有灰心丧气,始终在努力捕捉带动村庄发展的机遇。2000年青龙峡景区开发,李随意觉得机会终于等来了。他带领村民修通连接景区的10公里道路,乡亲们终于搭上旅游快车。
位于深山区的西村乡柿园村,只有72户、202亩山坡地。2002年,崔留山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几年下来,他带领村民发展核桃树、柿树、桃树等经济林上万棵,硬化了街道,铺设了水渠。但是,崔留山并不满足。村里有穆家寨历史文化遗址,为啥不能发展旅游业?为查证史料,他奔波于豫晋两地,最终在山西省晋城市档案馆查到有关史料。村集体没有收入,崔留山跑项目都要自掏腰包,他卖掉自家大货车,花光6万元积蓄。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穆家寨生态农业观光园终于建成并投入运营。
云台山镇一斗水村,村西北山沟里有一口斗型古井,一年四季水流不断。全村57户219人,被称为“河南最北山村”,村里一条古道穿村而过直达山西省境内,古柏、古柳随处可见,村民住的石头房成为特色一景。10多年前,这里还是路不通、灯不明,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仅600多元,如今在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贾喜安的带领下,村民依靠石头房发家致富,成为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下一步,还得在旅游产业提档升级上下功夫,让更多游客留得住、玩得久。”贾喜安对未来的发展早已成竹在胸。
出山路打通了,村里的年轻人纷纷下山打工和定居,守着大山留下来的村民基本属于老弱病残。以横河村为例,目前只有七八户人家留守。张留根的子女也已经搬到山下居住,但他却拒绝下山享福。张留根有自己的道理,他说:“守土有责,我是党支部书记,我有责任守好家园、护好大山。”
与张留根类似,这些大山深处的村支书们选择了责任和坚守。如今,横河村、陪嫁妆村靠着云台山景区发展家庭宾馆、山货交易等,不仅村民日渐富裕,而且吸引很多山外人直往山里跑。东岭后村、一斗水村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借助文物古迹和马帮古道发展起乡村旅游,村民收入年年攀升。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