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与胡门弟子(1)
- 发布时间:2014-11-15 07:56:07 来源:天津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1)
红学弟子
作为“考证派”红学家,胡适不仅考证过曹雪芹的家世,还考证过《红楼梦》的版本,尤其是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考证,于我们阅读和理解这部小说经典有着很重要的启发作用。他的《〈红楼梦〉考证》一文,是推翻旧红学、提倡新红学的佐证。在他的考证方法影响下,其弟子俞平伯凭借《红楼梦辨》,周汝昌凭借《红楼梦新证》,都在新红学领域获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其影响甚至不亚于他们的老师胡适。俞平伯和周汝昌都是沿着胡适奠基的新红学路子,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开拓与创新,这才有了他们日后的地位。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胡适对这两位弟子的成就,既有赞誉,也深感欣慰。
20世纪50年代初,大陆批判胡适的文章铺天盖地,仅编印成书的就足有八大本之多。此时,胡适的心态非常人可比,他非但不气恼,反倒像寻找猎物一样寻找批判他的文章。他读了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后,带着“理解之同情”的口吻说道:“周君此书有几处骂胡适,所以他可以幸免。俞平伯的书,把‘胡适之先生’字样都删去了,有时改称‘某君’。他不忍骂我,所以他该受清算了。”
果然,胡适的预言很快就得到了验证。1955年,紧随批胡风之后,批判俞平伯的风潮马上掀起来了。他因为继承胡适“新红学”研究最为纯正,所以,他受到的批判也就相应地更加严厉。对俞平伯的批判持续了几十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他还因为此事抬不起头来,这足以成为俞平伯一生之憾事。然而,俞平伯作为著名“红学家”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而且也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愈加得到巩固。
俞平伯作为一代学者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中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1900年1月8日,俞平伯生于苏州名门望族,他的祖籍是浙江德清,但据其曾祖父、清末大学者俞樾考证,他们的一支俞姓最初乃是从安徽徽州迁徙而来。俞樾从小聪慧过人,17岁乡试得中副榜,道光二十八年又中乡试正榜,被人称为文曲星下凡,隔年则被赐进士及第。入翰林院为庶吉士三年后,得咸丰皇帝召见,不久即为翰林院编修。咸丰八年,皇恩浩荡,他被派往河南任学政。不想当年主持“岁试”时出题不慎,被人参了一本,因此倒霉。虽有诸多朝臣求情,免了他的牢狱之苦,但还是被罢官,贬回原籍,永不叙用,时年38岁。但是俞樾日后的经历证明,他从仕途退隐乃是“塞翁失马”之事,世上少了一个官僚,却多了一位大学者。
同治四年,当年乡榜同年的李鸿章为关照赋闲在家的俞樾,请他主讲苏州的紫阳书院,从俞樾本人的角度考虑,他也想终老苏州,所以在苏州建了有30余间房的大宅院,名为曲园,授徒著述,号称“曲园老人”。同治七年,俞樾出任杭州诂经精舍(相当于书院)的山长,每日面对妩媚的西湖,惬意异常。同治八年,入主杭州书局。当时,官任浙江巡抚的李翰章,因平日里常听胞弟李鸿章谈及俞樾的学品和人品,遂与其交往密切。不久,接受其由杭州书局、江宁书局和苏州书局分刻二十四史的建议,多方斡旋,最后三家书局和武昌书局一道,共同雕版、印行了二十四史,在儒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日,这位海内大儒到杭州诂经精舍授课,巧遇湘军宿将、兵部右侍郎彭玉麟,彭玉麟身经百战,却温文尔雅,喜欢舞文弄墨,二人相谈甚欢,后来彭玉麟上疏坚辞两江总督,在西湖三潭印月旁的小岛上筑庵,经常和俞樾寄情于山水之间,成为至交,并引出后来的通家之好。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