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无锡城内的黄金底色

  • 发布时间:2015-03-25 00:32:5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黄金,是古埃及文明中的太阳神;是拉丁文中的闪耀黎明;雍容华贵的它,为何在江南烟雨中突然销声匿迹?经历了近20年的沉默,黄金又是怎样重回人间,大放异彩的呢?

  实际上,一直被中国人视为传统婚嫁习俗中必不可少的吉祥之物——黄金,在百姓心中的地位也由来已久。中国古代流行着“五行说”,在金、木、水、火、土中,金这种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质被排在了第一位。中国历代皇帝治理朝政坐的是金龙雕漆的宝座,说的话被尊为金口玉言,死后下葬更是要穿上金缕玉衣,期得永生。人们之所以如此喜爱黄金,正是因为它的稀有、珍贵。

  “它的稀少确定了它的地位。像我身后的这款来自金都招远的金矿石,这属于我们国内含量很高,品位很高的一个富矿了,但是2.5吨这么庞大的物体吧,从中提炼的黄金只能提炼出4克。它(黄金)现在是世界上唯一被认可的衡量价值最基本的物质存在,暂时还没有任何物质可以代替它。”贵金属高级交易师、黄金投资分析师廉昂指着身后的金矿石说。

  自然界中,纯金的含量极低,常常含有银、铜、铁等伴生元素。在古代,人们常用掂量、听声、指甲划刻、看断口的方法来判断黄金的真伪与成色。而更为严谨可靠的方法则是靠在试金石上刻划鉴别。直到现在,民间还流传着“七青,八黄,九带赤,四六不呈金”的说法。

  按照无锡地方文化专家华钰麟的话说这就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因为黄金比较软,里面一定要镶嵌一点的。最标准的叫做999(纯金),那时候是国民政府当时发行的,叫‘盎片’,香港过来的叫‘港片’,是‘冷气货’,那个成色就不足了,甚至只有96、94。如果在当时的黑市买到‘冷气货’,就吃大亏了。”

  梁溪“金”事

  无锡,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重要发源地,由荣、唐、杨、薛四大家族代表的一大批工商企业在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彼时的江南水乡无锡,既是米码头,也是布码头等更多交易的集散中心,而在所有交易融通之下,一个“金融码头”也已悄悄成型。

  米业兴,百业盛,商业发达的无锡城内,黄金白银是各种交易背后最厚重的底色、最核心的主角,无论是“港片”还是“盎片”,交易的场所都在莲蓉桥东侧的前竹场巷。民国年间这里被誉为“金融一条街”,汇聚着42家银行和各式钱庄。这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几乎没有人留意到不远处一座不起眼的二层小楼,竟然是无锡当时的“金库”。

  “最早的(无锡)金库就是在(后)竹场巷(通惠桥堍附近)。(中国人民银行)北塘办事处。里面造了二层楼,大得很。我就是在那里面管库。我要负责三个库的,竹场巷的库,人民银行营业部一个库,还有个发行库。那个时候都是保密的,都是晚上搬运。密码和钥匙都是我管,我记在脑子里的。”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银保管员的陆桂兴说。

  金库是神秘的,而金条也并不是人人都能拥有。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日常生活中的黄金都体现在了首饰上,由于其延展性极强,1盎司能够拉成50里长,是制造首饰的佳选。金饰既是财富,又能佩戴,若是戒指还可以刻上人名当印章。想要加工一款,除了找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老银匠之外,更牢靠的办法则是去银楼购买,其中,“杨庆和”“圆圆”等老字号银楼最为著名。

  “无锡银楼在抗日战争之前基本都集中在北大街,北门头上,中山路上。当时在中山路还没有拆掉墙头的时候,中山路城门口起头,一直到我们现在的大东方百货商业大厦,这一段里面,就有十几家银楼。老法头行聘礼,里面有个小的金元宝,叫金鼎,旁边还要放一支毛笔,有的是银子做的,意思就是‘必定如意’,有这么一个说法。”华钰麟说。

  黄金虽然昂贵,但并不属于奢侈品,与现代的名表、名车,乃至房地产相比,它价值稳定恒久,不存在折旧问题。即便是金饰久戴失色,只要重新清洗,就可以恢复原有的光泽。手戴金戒指,既有防意外的用意,更能够在经济困难时期典当、应急。在无锡,抗战前,一钱黄金,可以买一石(读“dàn”)米,相当于用5克金子换150斤的大米。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社会局面动荡不安,遇到危险时,金货还能救命。

  然而这种硬通货,突然告别了百姓的生活。

  建国后,人民币成为了法定货币。为了打击金融投机,人民币能尽快驱逐黄金和白银,占领市场主导地位,政府便开始禁止买卖黄金白银,大大小小的银楼陆续关闭。虽然江阴巷口还有地下黑市进行黄金秘密交易,可必须冒着一旦查处,没收所有黄金的高风险。1951年,中国工商银行代表中国人民银行收购黄金,国家实行了“只进不出”的政策。

  时任中国人民银行出纳员的万克勤回忆说:“有的人家里有个戒指,说要卖掉吧,那时候就是95元一两呀。你一只戒指没有多少钱的呀。那时候我们平均工资么就是四五十块一个月呀。自愿来卖(金货)的人不多的,一天也就一两个生意。到了‘破四旧’那时候就多了,那时候是抄家呀。”

  黄色光芒的久违回归

  一场浩劫过去,民间的黄金基本上都被没收走了,即便是有零星私藏在自行车三脚架内的也好,墙砖缝儿里的也罢,都怕再次惹是生非,老人们不敢再向小辈提及,等到故世,金货也不知了去向。时过境迁,街道已被改造,老房已被拆迁,除了收旧货的人还能意外发现点金子之外,在这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中,关于黄金的故事,又该从何讲起呢?

  1972年,在那个百姓不能涉金的年代,南长区拨款2万元筹建无锡市工艺品二厂,专门负责加工北京委派下来的单子,生产仅供出口外销的银饰品。彭洪宣是这家厂的第一任厂长,并参与了整个筹办过程。“当时规定凡是做金银首饰的,全部都要归到南长区来,然后再去乡下找,硕放有三个老银匠,新安也找到了两三个老银匠。后来人家知道我厂里面专门生产银饰品,就说家里有银元可不可以帮忙做做,加工一下。后来问的人越来越多。”

  随着第三套人民币的发行,人们手中还存留不多的银元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所以,将银元改造成为首饰的想法,是群众一致的呼声。于是,工艺品二厂为此专门开设了门市部,在沪宁线上首创了来料加工,立等可取的业务,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

  厂里的生意越来越好,1982年,厂房由虹桥下搬到了阳春巷,并改名为无锡金属工艺品厂。而同年9月,一条爆炸性新闻不胫而走:黄金首饰重新上市了!此时的顾客们纷纷涌进门市部,他们在柜台里终于看见了那阔别已久的黄灿灿的光芒。就此,改革开放以后,无锡第一家销售黄金首饰的店面诞生。

  “你不能想像当时生意好到什么样子。当时在北门的城门口有一家交通银行,专门给我们开了一个窗口,负责收钱。”彭洪宣说。

  无锡市金银珠宝玉石行业协会会长钱伟斌也描述当时的景象:“文革以后,这么多年黄金市场都没有开放,消费者的需求还是很高的,而且那时还没有和国际接轨价格,才54.4元一克,当时的工资也是五十几元,相当于一个月工资可以买一克黄金。”

  当时在无锡市工艺品二厂当工人的黄秋林说:“那时候是黄金大生产,一个月要生产313公斤。我们一个人一天要做一脸盆呢,方戒啦,线戒啦。”

  黄金!黄金!

  你可以想象出一个这样的场景:在车间里,每天都是工人们热火朝天大生产的场面;在柜台前,一场饥饿式的抢购狂潮正在席卷整个锡城。对于每个家庭来说,能够买到国家计划内供应的黄金,就是件令人羡慕的事情。所以,无论是连夜排长队,还是找熟人开后门;无论任何款式模样,只要能买到,就算是了结了多年的夙愿。因此,首饰车间为了迎合大众对纯金的追求,保留着传统造型仅在纹理中做花样,保留了黄金本身的材质。

  紧接着,镶嵌着翡翠、玉石、猫眼等宝石的金饰开始流行,时至今日,还有不少老百姓钟情于这种嵌宝黄金首饰。然而流行这个词,并不单单属于柜台前的消费者,就在首饰加工的车间里,也有这么一个人总是追逐着时髦。虽然他的特立独行招来过非议,但他却凭借实力成为了无锡黄金珠宝行业的领军人物。

  “我当时在车间里,就喜欢听着半导体干活,我觉得这样反而让我更能耐得住性子了。我是第一个烫头发,穿牛仔裤的人,当时很时髦的。老师傅都侧目相看,可是我各方面技术都是过得硬的,而且当时我已经是厂里的团支部书记了。”钱伟斌说。

  后来,烫头发、牛仔裤和蛤蟆镜与街头巷尾的大小金店越来越多。金属工艺品厂却因为效益不好而闭歇,但其门市部却保留了下来,后来成为了本土知名金银珠宝品牌的母体。

  2002年,黄金从国家统划走向市场化,消费者已不再满足于单单购买首饰来保存黄金,投资金条、纪念币、黄金工艺品乃至黄金存折都已经进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中。虽然可选的范围很广,可上了年纪的人,却反而怀念起上世纪80年代甚至更早的金货。

  “老百姓手里有黄金,都觉得是老金好,其实这是个误区。以前的提炼技术比较弱,那时候黄金的纯度都不是很高,能达到97和98就已经很不错了。现在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黄金提炼技术不断成熟,现在黄金的纯度远远要高于那时候。”无锡金银珠宝行业从业者杨晓毅说。

  如今,黄金依旧履行着自己的使命,在人类的经济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无论成为投资金条还是金饰品,它都会在柜台前明码标价,而那些寄托着无数幸福祝愿与思念爱意的它,则成为了无法再用价格去衡量的至上之宝。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