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屋檐下,沪皖两家人
- 发布时间:2015-03-17 06:29:20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周楠 通讯员 龙钢
一次工厂里的邂逅,让来自安徽砀山的张保福、韩素梅夫妇与家住上海虹口的王锡乾、王学良父子俩结下缘分,演绎出一段迄今已有19年的真情相助故事。日前,记者来到三门路王学良住处,采访了沪皖两家人的故事。
“如果不嫌弃,就住我这吧”
1995年,年过五旬的张保福来到本市南空军械厂当起司炉工,王锡乾是这家工厂的退休职工。一次,王锡乾回厂看望徒弟时,结识了张保福。
然而,没多久,张保福下岗了,一下子连住的地方也没有,这可急坏了张保福和在附近做零工的爱人韩素梅。此时,得知情况的王锡乾伸出了援手,“我们家有间小屋,平时堆些杂物。如果不嫌弃,就住我这吧。”张保福夫妇犹如遇到了贵人,开心得几个夜晚都睡不着觉,“突然间有人要帮助我们,觉得天上掉下了馅饼,还以为老王在和我开玩笑。直到我们搬进了小屋,才感觉这是真的。”
有住的地方,张保福夫妇总算心定了下来,白天外出打打零工,晚上就住在王锡乾的小屋里。2000年,王锡乾的爱人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和脑梗,身体大不如前,许多家务活都不能做。不久,王锡乾又被查出得了癌症。子女不在身边,两位老人的生活一下子乱了套。张保福夫妇得知后,便利用打零工的间歇时间,帮王锡乾家买菜、搬运煤气罐、打扫卫生等。两位老人病情日趋严重,王家子女在医院和父母家两头跑不过来时,张保福夫妇索性放下手中的活,专门照顾老人,当上了保姆。
“乡亲都说,这家上海人真好”
2005年后,王锡乾和爱人先后因病过世。老人病重时,特地叮嘱守护在床边的儿子王学良,张保福夫妇对自己非常照顾,将来你们要尽可能地帮助他们。
老人过世后,王学良一家住进了三门路的房子。张保福夫妇心里一下子紧张了起来:住了10年的小屋会不会被收回去?一天晚上,张保福夫妇来到王学良房间,塞出一叠钞票,说是小屋的房租。王学良立马退了回去:“父母亲生前不收钱,我们也不能收钱!”
其实,王学良一家经济也不宽裕。妻子没有工作,女儿正在小学读书,全家开销全靠他一个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学良坦言,当时经济压力比较重,妻子一度想把张保福夫妇住的小屋租出去,增加点收入贴补家用。但父母生前关照过,要尽量帮助张保福夫妇。王学良做通了妻子的思想工作,得到了她的支持。
近年来,张保福夫妇年岁大了,体力活干不了,王学良便承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家里烧了什么好吃的菜,总忘不了留出一碗;张保福感冒了,王学良连夜去药房买药; 平时出门,总要问一句:“老张伯伯,要买点什么吃的吗?”王学良说,父母在世时,老张伯伯夫妇照顾了他们。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应该轮到我们来照顾他们。
张保福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平时也不爱说话,可一说起王家父子,就滔滔不绝。他告诉记者,王家父子可真是好人,每次回老家时乡亲都说,这家上海人真好。我和王家父子的关系可以说比亲戚还亲!